第21章 問明卷(1) (第2/6頁)
【漢】楊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聰明有德者,由民也。”言天所善惡與民同。然則集眾聰以為聰,是為大聰;積眾明以為明,是為大明。高其目者,自我民視;“下其耳”者,自我民聽。惟天能之,故惟天為聰明也。“匪天也夫”,御覽二引作“惟天也夫”。
或問:“小每知之,可謂師乎?”曰:“是何師與!是何師與!天下小事為不少矣,〔注〕巧曆所不能算。每知之,是謂師乎?師之貴也,知大知也。〔注〕大知者聖道。小知之師,亦賤矣。”〔注〕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故不貴也。〔疏〕“或問”世德堂本作“或曰”。“小每知之,可謂師乎”者,前文言“微而見之,明其誖乎”,疑其近於小必知之之義,故更設此問。“師之貴也,知大知也”者,音義:“大知,如字。”按:論語云:“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集解雲:“善有元,事有會,天下殊塗而同歸,百慮而一致。知其元,則眾善舉矣,故不待多學,一以知之也。”知大知,即知其元之謂。荀子儒效雲:“君子之所謂知者,非能遍知人之所知之謂也,有所正矣。”楊注云:“‘正’當為‘止’,言止於禮義也。”禮義即大知之事。“小知之師,亦賤矣”者,學記雲:“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鄭注云:“記問謂豫誦雜難、雜說,至講時為學者論之。”小知即記問之學。注“致遠”至“貴也”。按:藝文志雲:“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政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然亦弗滅也,閭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忘。”孟堅以小道為閭里小知,與集解以為異端者不同。蓋漢儒說論語如此。此注以小知為致遠恐泥,與班義合。
孟子疾過我門而不入我室。或曰:“亦有疾乎?”曰:“摭我華而不食我實。”〔注〕華者,美麗之賦;實者,法言、太玄。〔疏〕“孟子疾過我門而不入我室”者,少儀鄭注、楚辭惜誦王注並雲:“疾,惡也。”音義:“過,古禾切。”孟子云:“孔子曰:‘過我門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鄉原乎!鄉原,德之賊也。’”趙注云:“人過孔子之門而不入,則孔子恨之。獨鄉原不入者,無恨心耳。以其賊德故也。”按:子云解此,與邠卿異義。摭我華而不食我實,以草木為喻;則過我門而不入我室,以宮室為喻也。論語云:“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又云:“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過我門之雲“門”,即不得其門之門;不入我室之雲“室”,即未入於室之室。過我門,謂嘗附弟子之列;不入我室,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