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孝至卷(7) (第3/6頁)
【漢】楊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是也。古聖謂伏羲、堯、舜、文王。問道雲:“適堯、舜、文王者為正道,非堯、舜、文王者為它道。”又云:“法始乎伏羲,而成乎堯。匪伏匪堯,禮義哨哨,聖人不取也。”考與道為韻。“過則失中,不及則不至”者,吳雲:“河出圖也,大易明二五之中;洛出書也,洪範貴皇極之義。舜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孔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不可奸罔”者,蘇林雲:“罔,誣也。言不可作奸,誣於聖道。”司馬雲:“奸謂侵壞,罔謂誣罔。言聖人大中之道,莫能易也。”按:奸謂若申、韓,問道雲“由其小者作奸道”是也;罔謂若莊、鄒,問道又云“周罔君臣之義,衍無知於天地之間”是也。注“洪荒混芒之初”。按:孝至:“芒芒聖德。”彼注云:“芒芒,大也。”此以為洪荒混芒者,劇秦美新雲:“爰初生民,帝王始存,在乎混混茫茫之時,舋聞罕漫而不昭察,世莫得而云也。”混芒即混茫也。注“聖人”至“成章”。按:宓羲,世德堂本作伏犧,又上脫“謂”字。言天道者莫備乎易,易始伏羲,故注以宓羲為說,舉最初作易之聖人,以該後聖耳。宋以此注獨指伏羲畫卦為謬,未達其旨。注“二五得中,然後利見”。按:此仍據易義為言。先知雲:“龍之亢,不獲其中矣。是以過中則惕,不及中則躍。”即此注所本。宋亦訾為非類,可謂不善讀書。
神心忽恍,經緯萬方,事系諸道、德、仁、義、禮,譔問神。〔疏〕“神心忽恍”,世德堂本作“惚怳”。漢書作“曶怳”。按:忽恍雙聲連語,忽、曶同聲,恍、怳同字。說文無“恍”。顏雲:“曶讀與忽同。”蕭該漢書音義:“怳,韋昭:‘熙放反。’今音‘況’,為是。”司馬雲:“忽恍無形。”按:老子云:“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為忽恍。”又云:“道之為物,惟怳惟忽。忽兮怳兮,其中有象;怳兮忽兮,其中有物。”忽恍字用此。“經緯萬方”者,司馬雲:“方,道也。”按:即問神雲“潛天而天,地而地,天神天明,照知四方”之義,不必以方為道也。恍、方為韻。“事系諸道、德、仁、義、禮”,漢書“義”作“誼”。問道雲:“道、德、仁、義、禮,譬諸身乎。”彼注云:“不可無之於一。”按:儒與道之異同在此。神經萬方,儒、道之所同也;事系諸道、德、仁、義、禮,儒之所以異於道也。說詳問道疏。子云言神言心而必系之於此五者,是其學之所以為醇乎醇,而異於黃、老者也。朱子語類雲:“揚雄全是黃、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