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五百卷(1) (第2/7頁)
【漢】楊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風雷,言成文章也。〔疏〕音義:“參諸,七南切。”孔子閒居雲:“三王之德,參於天地。”鄭注云:“參天地者,其德與天地為三也。”中庸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朱子集註雲:“與天地參,謂與天地並立為三也。”荀子王制雲:“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參也。”楊注云:“參,與之相參,共成化育也。”然則“擬天地而參諸身”,謂效法天地而身與之為三也。注“稟天”至“章也”。按:“四支”,世德堂本作“四肢”。注意謂聖人比象天地,備天地之德於一身,身亦天地也。即與天地為三之義。宋鹹、司馬皆以此與上章相連說之。宋雲:“夫天地之道,或泰而通,或否而塞。泰則萬物阜,否則萬化閼,弗一而常也。夫聖人之道,或生(困學紀聞翁注引作“存”。)而出,或亡而絕,出則萬物遂,絕則萬化滅,亦弗一而常也。是故天地不常泰,亦不常否;聖人不常出,亦不常絕。楊子因上論聖人之生有以合天地之化,遂為之言爾。”司馬雲:“言德與天地參者則為聖人,無疏、數之期也。”宋注“天地不常泰”云云,困學紀聞論諸子嘗稱之。然聖人擬天地而參諸身,與聖人之生有合天地之化,義實不同,未可強為傅合。溫公謂聖人之出無疏、數之期,即人皆可以為堯、舜之說。然以解法言此語,亦是意為增益,非正文固有之義。然則上章論聖人之生,此章論聖人之德,各為一義,不須穿鑿求通。弘範隨文解之,正得楊旨,未可以為非也。
或問:“聖人有詘乎?”曰:“有。”曰:“焉詘乎?”曰:“仲尼於南子,所不欲見也;陽虎,所不欲敬也。見所不見,敬所不敬,不詘如何?”曰:“衛靈公問陳,則何以不詘?”曰:“詘身,將以通道也。如詘道而信身,雖天下不為也。”〔注〕仲尼之敬陽虎,楊子之臣王莽,所詘者形也,於神何時撓哉?諸如此例,學者宜識其旨。〔疏〕“聖人有詘乎”者,音義:“有詘,與‘屈’同。”按:詘伸字正當作“詘”,古書多假“屈”為之。“焉詘乎”者,音義:“焉詘,於虔切。”“仲尼於南子,所不欲見也”者,論語云:“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孔子世家雲:“孔子過蒲,反乎衛。靈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欲見。’孔子辭謝,不得已而見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門,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佩玉聲璆然。孔子曰:‘吾鄉為弗見。見之,禮答焉。’”按:史稱是歲魯定公卒,則此定公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