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更麻煩的是,蘇峻之亂雖然被平定,庾亮卻從中央變成了地方。他和他的弟弟庾翼先後擔任荊州刺史達十一年之久,等於佔有了東晉的半壁江山。因此,庾翼去世後誰來接替這個職位,就成了生死攸關的問題。
三歲的晉穆帝當然回答不了,執政的會稽王司馬昱也是清談家,何況這事本來就是難題。荊州北面是強胡,西邊是勁蜀,派個忠厚老實能力差的去當刺史,抵擋不住那些蠻族;繼續交給庾家人,又不放心。
最後,朝廷選擇了桓溫。[41]
劉惔卻說:有了桓溫,荊州倒是不會淪入敵手;但是有了荊州,桓溫可就沒人管得住了。[42]
結果,不幸而言中。
事實上,桓溫的野心就是從擔任荊州刺史之後開始膨脹的,只不過這野心也可以說是雄心。因為桓溫的矛頭並不像王敦那樣指向建康,而是指向胡人。滅亡成漢後,他又徵前秦、敗姚襄、伐前燕,兵臨長安,軍進洛陽,取得了東晉有史以來的最大勝利。
對此,朝廷的態度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實際上,自從成漢被滅,朝廷就起了戒心。桓溫的軍事行動每每不被批准,無能之輩則一再被啟用。結果這些傢伙兵敗如山倒,收復中原的大業就這樣坐失良機。
桓溫後來的北伐,其實是孤軍作戰。
想當時桓溫心裡一定充滿悲憤。軍進洛陽時,他站在旗艦的船樓上眺望北國,曾非常感慨地說:中原淪陷,大好河山丟失,某些人是應該負責任的![43]
這恐怕是話裡有話。
然而東晉朝廷寧可不要中原,也不願意桓溫成功,這就註定了他的事業只能功敗垂成。伐前燕時,桓溫的部隊高歌挺進勢如破竹,一直打到枋頭(今河南浚縣),結果卻鎩羽而歸,還差一點就全軍覆沒。
枋頭之敗讓桓溫威名頓挫,六十之年更讓他感到時不我待。寧可遺臭萬年也要功成名就的桓溫,決定把一肚子氣都出到天子身上,並藉此機會震懾天下。
沒錯,桓溫要廢立皇帝。
當時的皇帝是司馬奕。此公即位十年謹言慎行,並無過錯,便只能在私生活方面做文章。桓溫的辦法是指控司馬奕性無能,所生三子都是野種。無法做親子鑑定的皇帝百口莫辯,只能由著他以太后的名義把自己廢掉。[44]
新皇帝是會稽王司馬昱,是為簡文帝。
簡文帝就是差一點被司馬睿立為太子的那個人。他也是清談家,而且學識淵博,氣度非凡,口碑極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