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錯,英雄也可以簡稱為雄。
誰是英傑誰為雄?這是漢末魏晉時期人們十分關注的,因為那是一個亂世。亂世出英雄。也只有英雄,才能在亂世一顯身手,大展宏圖。
關注的背後,是社會的認可與尊崇。[10]
這是一種新的價值取向。
我們知道,兩漢推崇的是功業,漢代風雲人物也都是與功業聯絡在一起的,比如張騫通西域,衛青平匈奴,司馬遷寫《史記》,公孫弘設博士。沒有這些功業,他們就沒有價值,也不被世俗所承認。
魏晉卻不以成敗論英雄。只要有英雄之志,哪怕未能如願或功敗垂成,也照樣能得到人們的敬重。
比如祖逖(讀如替)和劉琨。
祖逖和劉琨都是在西晉覆滅之際挺身而出的,也都以驅除胡族興復神州為己任。祖逖甚至在北渡長江船至中流之時,豪氣干雲地敲著船楫朗聲發誓:我祖逖如不能收復中原,那就讓我有如這滾滾東去的江水,不再回來!
這就是所謂的“擊楫中流”。
同樣廣為流傳的是“聞雞起舞”的故事。有一次,二十四歲的祖逖半夜聽到雞叫,便叫醒同樣年輕的劉琨:這是上天在激勵我們呀!於是一起到屋外舞劍。[11]
聞雞起舞和擊楫中流的故事,後來成為中國人勵志的常規教材,祖逖和劉琨的事業反倒是鮮為人知的。事實上他們倆都未能實現自己的願望。祖逖憂憤而死,劉琨被人冤殺,卻像出師未捷的諸葛亮一樣讓人懷念。
人物比功業更重要,這是一個轉變。
與此同時,對人物的追捧也由聖賢而英雄。聖賢都是道德楷模,英雄則未必。董卓不用說,曹操和袁紹年輕時也近乎無惡不作。他們倆甚至在參加婚禮的時候故意製造混亂,趁機去偷人家的新娘子。然而這樣的故事卻被人們津津樂道,並沒有人因此而認為他們不是英雄。[12]
實際上魏晉時期英雄的概念與道德無關。劉琨便原本是風流才子,喜歡聲色犬馬,祖逖的行為則幾近劫匪,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忠君愛國和建功立業。同樣,他們把天下大亂看作揚名立萬的大好時機,因半夜雞叫而驚喜,也不奇怪,儘管這驚喜難免“幸災樂禍”之嫌。[13]
也許,這就是“魏晉風度”了:道德評判退隱,個人價值彰顯。吸引眼球顛倒眾生的,不再是功業、節操、學問,而是氣質、才情、風神。或者說,正因為懷疑和否定了外在權威,才有了內在人格的覺醒和追求。[14]
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