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第1/10頁)
寒小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老魏家的信是八月底才託付到了商隊手中, 人家倒是答應得乾脆,但有一點,商隊是有自個兒的行程, 又不是專門的信差。
只這般,這一支商隊直到九月初才離開了南陵郡, 一路往北, 又是水路又是陸路的,中途還在數個郡城裡停留,將從南方運來的貨歇下,又裝上新的貨物……
其實真不怪老家那些親眷不肯離開熟悉的環境,只因這年頭的交通狀況實在是太過於艱難了。很多經商的,每趟出遠門前都是膽戰心驚的,家裡人也是牽掛於心,唯獨攤上攔路搶劫的。要知道,哪怕本朝多數地方都還是挺太平的,可總有些深山老林的地方無法顧及, 除非是佔山為王了, 一般若是幹一票就跑路的, 便是朝廷也沒法子。
試想想,要是在老家活不下去了, 那沒問題啊, 橫豎都是死路一條,出去闖闖萬一活下來了呢?
可若是在老家待得好好的……
沒有旁的刺激, 誰樂意冒這個風險?更別提很多人壓根就不明白國都南陵郡有多繁華,還道是去哪兒不都是片瓦遮身一日三餐?自家這邊就挺好的。
抱著這樣的想法,他們收到了老魏家的信。
不過在此之前,先拿到信的是省城的梁家。
商隊是九月初從南陵郡出發的, 兜兜轉轉到達濟康郡時,就已經是十一月底了。差不多兩個月的時間,算上中間停留耽擱的日子,這趟行程還算是比較順利的。
事實上,這支商隊的目的地並非濟康郡,他們還要繼續往北走,走到極北之地,去收一批上好的人參和毛皮,再往南方去。
依著魏大牛的叮囑,信被送到了梁家五少手中。
梁家五少梁儉興曾經跟窩頭當過一段時間的同窗,講道理,在當同窗的那段日子裡,他倆壓根就不熟。只是因為梁儉興這人雖不擅長做學問,卻極擅交際,格外主動的將豬崽安排到了他家的女學裡。
就因為這樁事兒,也算是結下了善緣,在濟康郡前頭那位郡守出事時,得以保全了家族。
還不止呢,本以為那次是飛來橫禍在劫難逃了,不想家裡的嫡系都全身而退後,還因此結交上了南陵郡的人。又因為永平郡王認了楊冬燕當乾孃,梁儉興單方面的宣佈他跟窩頭是八拜之交,四捨五入他也是永平郡王的侄兒了。
這事兒楊冬燕是知道的,她只是沒表態,畢竟有人上趕著給她當孫子……成吧,不就是再多添一個愚蠢的孫子嗎?不差這一個。
只這般,梁家非但沒倒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