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楊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傳聞之誤。按:劉子政博極群書,立言不苟,豈於經籍源流,本朝掌故,漫不深考,率以無據之辭著諸別錄,而馬季長、趙邠卿、王子雍之徒從而妄信之?此事理所必無。然則伏書既無太誓,而篇數又為二十九,其說頗不可通。於是,陳氏壽祺欲以書序當其一篇,而俞氏正燮、龔氏自珍則欲析康王之誥於顧命以當之。顧按諸舊聞,皆相乖剌。魏氏源又謂伏生所得與民間所獻皆是太誓殘本,此之所有或彼之所無,故可取為增補。然使伏書本有太誓,則民間所獻即有可以增補之處,亦必不能謂太誓為後得。榮謂太誓後得充學之說,兩漢諸儒從無異同,其為信而有徵,顯然可見。班志所云伏生求得二十九篇,及雲孔安國以古文尚書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者,皆尚書二十九篇既定以後追數之辭。史記儒林傳亦云:“伏生求其書,亡數十篇,獨得二十九篇。”此則後人據漢書校改之。論衡正說述此事,謂晁錯往從受尚書二十餘篇,不言其小數;至宣帝得逸書一篇,下示博士,乃雲“尚書二十九篇始定”。其說足補諸史之闕。若夫宣帝以前,漢人引書有在後得太誓中者,此蓋出大傳或其它故書雅記,不必即為彼時尚書已有太誓之證。大傳載尚書逸文在二十八篇以外者甚多,不得以伏書無太誓,便謂大傳不當有其逸文;亦不得因大傳有太誓逸文,即斷為伏書有此篇也。由是言之,二十八篇者,漢初伏生之書;二十九篇者,宣帝以後夏侯、歐陽之書。歐陽經又為三十二卷者,以後得太誓析為三篇,又以書序自為一卷,故三十二。不為書序作章句,故志有歐陽章句仍三十一卷矣。古文經四十六卷者,今文所有之二十九篇,古文悉有之。又於其中出康王之誥於顧命,是為三十;多舜典、汩作、九共、大禹謨、益稷、五子之歌、胤徵、湯誥、鹹有一德、典寶、伊訓、肆命、原命、武成、旅獒、冏命,凡十六篇,故四十六。其為五十七篇者,十六篇中九共為九,三十篇中盤庚、太誓各為三,為五十八;武成逸篇亡於建武之際,故五十七。班於總目據舊題,於注據見存耳。雲“不備過半”者,此據當時學官傳習尚書二十九篇言之。書本百篇,今於二十九篇中析盤庚、太誓各為三,顧命、康王之誥為二,不過三十四篇,亡逸者尚六十六。若以古文經五十八篇計之,則不備者止四十二,不雲過半矣。“習者不知”者,漢書劉歆傳:“歆移書讓太常博士雲以尚書為備。”臣瓚注云:“當時學者謂尚書唯有二十八篇,不知本有百篇也。”論衡正說雲:“或說尚書二十九篇者,法北斗、七宿也。四七二十八篇,其一曰鬥矣,故二十九。”是也。“惜乎!書序之不如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