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哪個社會好 儒家小康社會 (第1/3頁)
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如果說莊子的理想是“上如標枝,民如野鹿”,墨家和法家的設計是“上如蜂王,民如工蜂”,那麼,儒家的主張便可以說是“上如父母,民如子女”。
這就是封建社會。
封建社會也是宗法社會,至少西周的是。按照西周封建制度,周王是上天的兒子,天子。諸侯是周王的兒子,王子。大夫是諸侯的兒子,公子。家臣是大夫的兒子,士子或君子。呵呵,他們本來就是父子。[40]
何況不是父子也沒關係,可以看作是,因為配套的還有禮樂制。禮樂制講“親親”和“尊尊”。親親,就是親愛親人;尊尊,就是尊敬尊者。沒有父子關係的人如何尊尊親親?把君看作父,把臣看作子。
父子君臣,是人際關係的重中之重。
君仁臣忠,父慈子孝,男耕女織,四世同堂,這就是理想中的封建社會,儒家管它叫“小康”。
小康是相對於大同而言的。[41]
大同和小康,是兩種社會,也是兩個時代。在大同之世,人們講誠信,愛和平,男人有職業,女人有歸宿,弱勢群體有人照顧,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這樣的社會,墨家當然也喜歡。因為“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就很符合兼愛的原則;“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也符合尚賢和非攻的主張。至於“謀閉而不興(沒人搞陰謀詭計),盜竊亂賊而不作”,說明是“無為而治”,因此道家也喜歡。
儒、墨、道都喜歡,大同社會豈非很好?
看起來是。
可惜好景不長。夏以後,中國進入小康。從此,所有人都只愛自己的父母,只疼自己的孩子,人人為己,財產私有,職位世襲。於是,人們築建城池,確定禮義,劃分領地,豢養爪牙,因為非如此不足以保護財產,不能夠規範關係。結果是什麼呢?
陰謀也有了,戰爭也有了。
這樣看,小康豈非不如大同?
未必。
什麼是大同?什麼是小康?按照儒家的說法,前者“天下為公”,後者“天下為家”。天下為公,就是公有;天下為家,就是家有。與公有相反的,原本應該是私有(個人所有)。但在中國,卻從來只有“家有”(家庭或家族所有)。這是中國式所有制的緊要之處。
那麼,什麼東西由公有變成了家有?
財產和權力。
因此,小康之世有兩大特點,一是財產家有,二是職位世襲,其實是財產和職位都在家族內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