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麥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殺!”呼嘯的北風中,大群身著黑色衣甲計程車兵排成陣列,快速衝了上去。
“放箭!”寨子外計程車兵依次來了一波齊射,然後趁著敵軍短暫的混亂,分批撤回了寨子內,將營門緊閉。
很顯然,交戰的是天德軍和大同軍,而戰場則是城外與遮虜軍城相呼應的那個軍寨。
進攻一方是原雲州沙陀兵馬使李盡忠的本部人馬,臨時加強了部分新募的北邊五部眾,人數在三千上下。他們的裝備並不好,衣甲型制雜亂,武器制式也不一,但士氣高昂,猙獰兇悍,廝殺起來很有章法,算得上一股勁敵。
守軍的李仁軍部有千人左右,核心是原振武軍中城的那幾百軍士。不過之前的中陵水之戰,他們損失不輕,後來補充了一些輔兵和降兵,恢復了部分元氣,但到底無法與以前相比。再加上人數上的劣勢,他們也就只能依託軍寨和地勢,拼死抵抗了。
進攻方以小組隊形快速前進,矛手、弓箭手、刀盾手各司其職,各小組交替掩護,充分利用了地形和射擊死角,且行進的速度還相當不慢。
防守方也有應對方法,他們利用營內高處的哨塔、寨牆,居高臨下尋找射擊機會,而大群刀盾手、矛手則聚集在營門附近,防備敵人強行衝擊——因為地勢的關係,重型攻城器械無法運上來,兵力也無法大規模展開,只要守住營門這個最薄弱的地方,也就差不多了。
這個時候不得不提一下。自古以來冷兵器作戰,都不是影視劇或小說裡那種將領大喊一聲“給我殺”,然後所有人一窩蜂亂糟糟地衝上去那種瞎雞兒打的模式。
事實上他們是有章法的,即便是農民軍,只要有些年頭的,短兵相接時也不會亂打亂殺。大規模會戰有大陣,小規模戰鬥有小組配合,沒有這些,除非你是人形高達,不然鐵定失敗。
眼前的大同軍就很講配合,雖然被地形限制,無法大規模展開兵力,但他們依然以十個人一小組的模式進行戰鬥,小組與小組之間也有呼應,更有指揮官透過鼓角旌旗進行更高層面的指揮,足見其平日裡的訓練水平。
地形崎嶇,道路艱難,影響射界的樹林也早早被清理乾淨,因此進攻的大同軍付出了很大的傷亡。箭矢是他們最大的殺手,尤其是在進入弓箭殺傷力較強的範圍後,即便有著大盾防護,依然產生了不小的損失。
不過這些人也是兇悍。惡劣的生活環境鍛鍊了他們的意志,養成了頑強、蠻橫、輕生死的習性,因此在退無可退的情況下,也只有激發心中兇性,拼命上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