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麥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邵樹德有一個三十年馬政的設想,靈感來源於後世日本。
日本本土的在來馬,最初由朝鮮傳入日本,其實就是大陸北邊草原上最常見的馬。但在日本列島上長期繁衍後,適應了當地環境,演變成了日本馬。
日本馬肩高只有135厘米。同時期列強的軍馬,肩高普遍在157-162厘米,差了太多。
而且不光身高差二十多厘米,列強軍馬體重也比日本軍馬重了70公斤。奔跑時速,列強軍馬是28公里,日本馬18公里。牽引能力差距也很大,同樣噸位的大炮,俄國馬六匹就輕輕鬆鬆拉走,日本馬八匹都很吃力。
而且歐美軍馬溫良順從,日本馬脾氣還大,暴躁喧譁,頻頻踢壞車廂或馬伕。如果沒有去勢,在戰鬥中還會撒野追逐雌馬,擾亂隊形,被批評為“不聽話的野獸”。
銀川牧場,是國朝初年河西牧場的備份,馬種是青海驄(河曲馬)的本地化品種,比河東李克用的馬高一些、重一些、素質優良一些,但整體而言差距不大,甚至可以說微小。
邵樹德的意思,還是要育種改良。作為武夫,他對沖擊力強的高頭戰馬還是有點痴迷的。與敵人騎兵對戰時,騎著肩高、體重、速度、爆發力、衝擊力都強於敵人的戰馬進攻,平時騎著耐粗飼的本地馬趕路,豈不完美?
日本人依靠拿破崙三世贈送的26匹純種阿拉伯馬,從1906年開始,與數量龐大的本地馬雜交,進行品種改良,這個過程歷時18年。後來,他們從這些馬裡面挑選能適應日本本地氣候且耐久力不俗的馬進行選育,這個過程又歷時12年。
三十年馬種改良培育,結果大獲成功,軍馬肩高達到了160厘米,且能適應當地氣候。侵華戰爭時,日本在中國戰場投入這種“東洋大馬”24萬匹,非常好使,我黨繳獲後各部都要爭搶。
邵樹德想起漢武帝為了獲得汗血寶馬,不惜遠征西域。但這種馬在大唐已經消失了,可能有各種原因。如果可能,邵樹德還是想獲得阿拉伯馬,畢竟日本馬政成功的例子擺在那裡。就是不知道,如果自己出重金,有沒有胡商願意帶這種馬過來。
不用多,十餘匹足矣!
而在此之前,只能自己先選育了。一代代挑選肩高、速度、耐力出眾的馬,矮個子裡找高個,然後再集中選育,一代代篩選,看看能不能改良馬種。
“宋刺史,銀川牧場的人尸位素餐。某將全權交到你手上,給馬登記族譜。”邵樹德交代道:“現在的馬籍太粗陋,只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