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太子聖明 (第1/3頁)
反遊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中國紡織歷史源遠流長。
從三皇五帝時期,人們就已經掌握了簡單的紡織技術,能夠製作簡單的麻布和絲織品。
傳說在炎黃時期,“嫘祖”發明了養蠶繅絲,絲綢才得以出現。
紡織業經過東漢、魏晉時期、乃至到了隋唐、宋元幾代,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到了明朝,紡織業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繁榮,其技術更是達到了封建社會的頂峰,其紡織技術到達新高度,出現了很多複雜織法。
其中在唐朝時期,棉花透過絲綢之路傳入了中國的新疆地區和海南地區,並在宋朝時期棉花國內大規模種植,正式的取代“麻”的地位,成為了中國的主要紡織材料。
朱元璋初立國即下令,凡民田五畝至十畝者,栽桑麻、棉各半畝,十畝以上倍之。
所以,隨著朝廷的重視、提倡與推廣,使得桑、棉、麻的種植遍及全國。
明朝的紡織業,無論棉紡和絲紡,都有著持續性的發展。彼時絲織業發展也到達了一個新的高度,絲織業各道工序的工具和技術,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各裝置的先程序度,遠超以往的任何朝代。
不過現階段,還是以手工作坊的生產模式為主。
這是在封建社會城鎮中的手工業生產最常見的基本單位,手工作坊主以本人的手工勞動為主要的生活來源,一般不僱傭工人,只有做輔助性工作的幫工和學徒,幫工和學徒沒有工資,僅有維持生計的微薄報酬。
在應天府,就有很多這樣的手工作坊。
楊炎從一個手工作坊裡找來一個較為熟練的女工,讓她試著幫忙使用一下裝了飛梭的織布機。
女工從一開始的不熟練,到後面的漸漸上手。
平日裡,女工一天最多能織出一匹的布,可是現在,竟然能夠織出四匹的布。
女工是老實巴交的婦道人家,驚歎不已,嘖嘖稱奇。
楊炎沒有多說什麼,給了一百文工錢便讓女工回家了。
楊炎接下來還要多打造這樣的織布機出來,他想的當然不會是小作坊似的生產,而是要打造真正意義上的資本生產……
……
開封府,校場。
在李文忠的排程下,幾隊精兵持刀提槍,各奔崗位,這對他而言是小場面了。
可是對於災民而言,這算是大場面了。
無數災民圍在校場四周,水洩不通,全在眼巴巴的觀望著。
校場最上方,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