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看看楊炎乾的好事 (第1/3頁)
反遊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織布行業的快速發展,很快就暴露出了弊端。
那就是紡紗跟不上織布的速度。
織布提高了四倍的效率,將原本市面上的紡紗很快就消耗一空。
紡的過程包括彈棉、搓條、紡紗、成紅等工序。
“有紡車並架三錠,抽緒者,……每人日可十兩餘。”
“用腳車紡線兩條,一日可紡線一斤幾兩。”
在這個階段,一般一個勞動力一天能夠紡出十餘兩紗。
“率日成一匹。”
“旬日可行布十匹。”
在楊炎沒有拿出改良過的織布機之前,織布的效率,平均一個工作日出布一匹,可視為常例。
一匹布大概需要紡紗十餘兩。
所以,兩者之間在之前是基本上處於一個平衡的狀態。
但是相對於織布,紡紗的價格就要低很多。
“棉花貨用據常而論,每錢百文買到子花,必須二人晝夜疲瘃,乃可成線。除花價外,僅可得錢三四十文。及機戶成布貨市,除花線價外,每匹獲利不足百文,且一日這內尚不能成此一布。”
也就是說,每一工作日,紡紗只得10文,而織布可近100文,相差太懸殊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窮民無本,不能成本,日賣紗數兩以給食。故諺雲:買不盡松江布,收不盡魏塘紗。”“貧民以賣線換布為生。”“有止賣紗者,夜以繼日,得斤許即可餬口。”,所以“裡媼晨抱紗入市,易木棉以歸,明旦復抱紗以出,無頃刻閒。”
這種單事紡紗的事例還是不少的。但略加分析便可看出,它們不外乎兩種情況。一是由於沒有本錢,或寡婦、裡媼沒有家庭勞動力,就只能紡紗。織布需要一定的裝置和週轉資金,而紗則“數兩”“斤許”即可出賣,以救燃眉之急,還有一種情況是婦女“不善織”,因而把紗拿到“機坊”去織布,織布不僅需要裝置和週轉資金,還需一定技巧,故選擇賣紗。
“賑錢每戶得錢數百文,買棉紡紗,以紗易錢,一錢可得錢半之用。”
“每日紡紗十二兩,......除一姑兩孩四人食用外,尚能積蓄以還清所負之債。”
所以,農家紡織的利益主要來自織布,單事紡紗,頂多只能補償工食,因而也只能利用老弱勞動力,附庸於織布。
但這是底層百姓無可奈何的選擇。
越是到了底層,能夠獲得的利潤就越低。
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