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香如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舉村建樓,並非劉備一時興起,而是早有計劃。
年前,母親曾用前人之事,告誡劉備,自家和宗族,都要顧及到。
問過幾位好友方知,母親說的那位樊重,歷史上確有其人其事。
崔鈞還告訴劉備一個關於‘樊重種樹’的典故。
樊重欲作器(傢俱),先種梓(樹)漆(樹)。時人嗤之,曰:“爾老矣,俟日後作器,何及?”樊重不答。春來秋去,積以歲月,梓(樹)漆(樹)皆得其用。向之笑者,鹹來求假(之前笑他的人們,都來求借)。
於是劉備決定學那樊重,讓涿郡劉氏皆有‘重堂高閣,陂渠灌注’。
漢時的建築多為木質。木結構的優勢在於:
其一,取材方便。遍地山野密林,木材易得。
其二,可造性強。可建柱、梁、檁、枋等各種構件。又因木架承重,而牆不承重。故有‘牆倒屋不塌’之說。
其三,抗震性強。木材本身有一定的柔性,木架結構又採用榫卯結合,框架結構有很好的減震和抗震效果。
其四,施工快。木材加工快,唐宋後使用建築模數,大大加快了施工速度。同期的歐洲教堂往往花上百年才建成,明嘉靖時重建故宮三大殿,只花了三年時間。
其五,便於修繕、搬遷。榫卯連線的框架結構,可重複拆卸拼裝。
當然還有個巨大的缺點,易燃。
這個時候,牆的作用就顯現了。
堅木為框,夯土造牆。圍以方磚,覆蓋瓦片,可防火箭。
關於木材防火嘛……
劉備這便找來老工匠詢問。
“回稟少東家,礬石、海水浸漬,可防火!”
“哦?”劉備大喜:“礬石何在。”
“礬石生河西或隴西,或武都石門。”蘇伯竟然知道。
“礬石太遠,海水卻也不近。”劉備正想著該如何實現。蘇伯又道:“城中商人處,便有‘鹽漬木’。鹽漬木不僅防腐,防裂,還能防火。”
“哪個商人?”劉備急問。
“遼東田氏。”
遼東有巨木。以海船拖來,一路泡在海水之中,上岸後,置於陰涼處晾乾,便是所謂的鹽漬木。
有就好辦。劉備這便騎馬進城,直奔田氏商肆。
商肆竟不在市中。而在街角有一座獨立的三層樓閣。裡面南北貨物,樣樣皆有。甚至連樓桑村的麻墊都有販售。果然是大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