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第1/4頁)
柳廣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隔天,德國各大報紙都大篇幅報道了首都郊外發生的那起悲慘火車事故。
一方面透過目擊者的證詞,生動地重現車禍發生時的詳細情形;一方面大肆誇讚希特勒青年團火速趕往現場,救助傷患的傑出表現。
新聞報道清楚表明車禍原因是有一方列車脫軌,同時根據在車禍現場逮捕的奧圖·法蘭克(四十五歲)的自白,傳達當局已逮捕多名鐵路勞工的訊息。報道指出,奧圖·法蘭克供稱,“此次的事故,是混進鐵路勞工中的反體制分子進行破壞活動所造成。”而當局也會利用這次機會,為了將引發這起悲慘事故的不法分子從國內一掃而空,繼續展開嚴厲的偵訊。
面對眼前各大報紙的報道,沃爾夫上校滿意地眯起眼睛。
報道內容事前經過稽核,所以自然不會有什麼問題。
他的視線落向報道的結尾處。
報道中公開了收容此次車禍傷亡者的醫院名稱,並表示當中有人至今仍身份不明,催促柏林市民儘速前往認屍。
沃爾夫上校特地指示各大報紙寫下這段訊息。
在這次火車事故中喪命的日本青年真木克彥,肯定是那名男子在日本成立的諜報機關成員。
真木在德國從事諜報活動。
目的是查明納粹政權真正的意向。
考量到這些年來日本在外交領域的失態,便覺得這不足為奇。
約翰他們這些年輕的一代,似乎將日本視為相交多年的友邦;不過,納粹政權改變以往對東洋的政策,不過也才是這幾年的事。
一九三八年四月,納粹政權決定從中國撤回軍事顧問團,同時禁止將武器及軍事物資輸往中國,並在隔月承認“滿洲政權”。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日本在國際中逐漸被孤立,特別是在滿蒙國境上,直接與蘇聯展開對峙,備感壓力。日本陸軍當然很歡迎納粹政權這項外交決定,之後更是毫無顧忌地與德國親近。
但德國納粹改變其東洋政策,其實背後有其原因。
對德國來說,拆散日本與英美的關係,讓它成為軸心國的一員,是非做不可的事。
結果德國以最小的犧牲,換來了最大的效果。
一九三九年八月,德國納粹宣佈與蘇聯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舉世為之震驚。
日本一直堅信蘇聯是日德的共同假想敵,面對這突然宣佈的條約,不禁錯愕。
“歐洲形勢複雜詭譎。”
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