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可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印度洋位於印度的南端,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但印度自獨立以來,一直將印度洋視為自己的內湖,將印度洋視為印度海洋戰略的核心,企圖稱霸整個印度洋。那印度洋到底是不是屬於印度的呢?它的地位和價值又有哪些呢?今天在這裡就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一、印度洋自古就有,不屬於印度
印度洋是世界的第三大洋,位於亞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極洲之間。根據大陸漂移學說,印度洋是在中生代(距今6500萬—萬年前)南半球貢德瓦納古陸解體時,印度、澳大利亞大陸、南極大陸、非洲大陸和南美大陸的漂移而形成的,是世界上最年輕的大洋。
印度洋的面積為7056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海洋總面積的19.5%;體積為萬立方千米,約佔世界海洋總體積的19.8%。印度洋的平均深度僅次於太平洋,位居第二,包括屬海的平均深度為3839.9米,不包括屬海的平均深度為3872.4米。最深為9074米。
其實,印度洋在古代稱為“厄利垂亞海”。在古希臘時期,著名地理學家、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公元前484~425年)所著《歷史》一書,及其編繪的世界地圖中稱為“厄裡特里亞”(ERYTHREA)希臘文原意為紅色,全名意為紅海。初時指的可能就是現在的紅海,以後穿過曼德海峽發現還有更大的海域,遂用這個名稱泛指整個印度洋。到古羅巴時期,印度洋被羅馬人稱為魯都姆海”,但這個名字只不過是希臘語“厄利垂亞”的意譯,也是“紅海”的意思。
“印度洋”這一名稱相對出現得較晚。公元1世紀後期的羅馬地理學家彭波尼烏斯·梅拉可能是最早使用此名的人。公元10世紀,阿拉伯人伊本·豪卡勒編繪的世界地圖上也使用了這個名字。
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東航尋找印度,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進入這個大洋,只是因為這片大洋整個在古印度大陸的南方,為便於記錄便將沿途所經過的洋麵統稱之為“印度洋”。
1515年左右,當時中歐地圖學家舍納爾編繪的地圖上,把這片大洋標註為“東方的印度洋”,此處的“東方”一詞是與大西洋相對而言的。1570年奧爾太利烏斯編繪的世界地圖集中,把“東方的印度洋”一名去掉“東方的”,簡化為“印度洋”。
之後,這個名字逐漸被人們接受,成為通用的稱呼。印度洋在我國古代被稱為“西洋”。我們平常所說的明代大航海家鄭和下西洋,就指的是印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