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可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上,阿育吠陀的記載首次出現在公元前印度古老的詩歌總集《梨俱吠陀》Rig Veda中。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四部吠陀經典之一的《阿闥婆》(Atharva)問世,其中阿育吠陀作為吠陀聖典的補充——副吠陀,附屬於阿闥婆吠陀。儘管阿育吠陀醫學早已經應用於實踐,但直到此時它才由口頭相傳編撰成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
2、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阿育吠陀逐漸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包含了豐富的治療方法和理論。
阿育吠陀醫學共有八大分支: Kayachikitsa(內科學)、 Shalakya Tantra(頭頸外科學及治療、眼科學和耳鼻喉科學)、 Shalya Tantra(外科學)、 Agada Tantra(毒物學)、Bhuta Vidya(精神病學)、Kaumarabhritya(兒科學)、 Rasayana(延緩身體老化的老年學)、 Vajikarana(生育學)上述八大分支最早的論述出現在《阿提耶集》(Atreya Samhita)中,它仍然在現實生活中應用。
3、主要學派
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阿育吠陀醫學分化為兩個學派:阿提耶——內科學派和曇梵陀利(Dhanvantari)——外科學派,從而使其成為一門更加系統化的科學。
這兩大學派編寫了阿育吠陀醫學的兩本主要著作—《遮羅迦集》(Caraka Samhita)與《妙聞集》(Susruta Samhita)。這兩本醫學經典均著於公元前1世紀上半葉。
《遮羅迦集》由偉大的印度醫祖遮羅迦所著,並經阿提耶補充修改,它至今仍然是應用最廣泛的阿育吠陀內科醫學著作。
妙聞繼承了印度醫學始祖曇梵陀利學派的理論,他編寫的《妙聞集》收集了修復外科的各種知識,包括換肢手術、整形外科手術、剖腹手術甚至腦外科手術。同時,他還以發明了鼻整形術而聞名於世。
大約在公元500年,第三部重要的阿育吠陀醫學著作《八支心要集》(Astanga Hridaya)問世。它綜合了阿育吠陀醫學兩大學派的觀點。從公元500年至公元1900年,16部重要的藥物專著Nighantus作為對阿育吠陀醫學經典的補充逐一問世,收集記載了各種新藥物,並在用法上進行了擴充套件,同時摒棄了陳舊的藥物和物質辨別方法。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