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沙之書》單純而神秘,它描繪的是靈魂與現實的真實關係。
描述者“我”和那奇怪的來訪者可以看作博爾赫斯的一分為二。從記憶底層走出來的那位陌生人要讓“我”領略他故鄉那個大千世界的豐富和虛幻,為此他賣給我一本《沙之書》,這本書就是靈魂的真實模樣。然而有誰能承受得了靈魂的直接嶄露呢?成天面對著要消解自己固有的人生意義的影象,人是會要發瘋的。人受不了那些影象,人又為那些影象所深深吸引,以致改變了以往的生活,將這件事當作了生存的意義。人就處在這種不可解的矛盾中。在矛盾的發展中,人的惟一的武器就是自欺,在自欺中來繼續探索無邊無際又無底的《沙之書》。
《沙之書》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首先,這本書的價值差不多與《聖經》等同。雖然它看起來很邪惡,似乎褻瀆宗教,其實它的宗旨同《聖經》是相通的,即都是讓人的靈魂得救。所以陌生人用《聖經》換來這本書,接著又要描述者“我”從他手中交換。《沙之書》有好幾個世俗所難以理解的特點。其一是它像沙一樣無始無終,以其時空的無限性排斥任何人為的確證的努力,也就是把認識變成了過程。它使人在這種無限性面前感到暈眩。其二是它的豐富性和不可重複性,這一點也使人要掌握它的企圖化為泡影,它的影象層出不窮,它的變幻無休無止,無規律可循。其三是它以它那種異質的否定性同人已有的現實形成尖銳的對立,它咄咄逼人,讓人落入無依無傍的虛空之中。既然《沙之書》是這樣一本邪惡的書,人為什麼要把對它的探索當作人生的意義呢?這仍然是由人自身的本性決定的。生命發展到高階階段所產生的精神世界,永遠是人追求的目標,無論這精神對於人的肉體是多麼的排斥,肉體始終給它提供著不斷生長的養料。無休無止的《沙之書》,實際上是透過描述者的夢得以生長的。人只要還能做夢,他心裡的《沙之書》就會不斷增長,充滿生氣,無窮的煩惱維繫的是精神的生存。當然人可以忘記,可以將《沙之書》放到圖書館的地下室裡,當他這樣做的時候,《沙之書》已經在他夢中深深紮根了。所以人的自欺是有意識的自欺,為了更好地活下去,讓《沙之書》在不知不覺中獲得它需要的營養。像沙一樣消散的奇書是人類永遠做不完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