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有寫作習慣的人,有話沒處說。找並不是說有許多天才沒沒無聞地餓死在閣樓上。比較天才
更為要緊的是普通人。一般的說來,活過半輩子的人,大都有一點真切的生活經驗,一點獨
到的見解。他們從來沒想到把它寫下來,事過境遷,就此湮沒了。也許是至理名言,也許僅
僅是無足重輕的一句風趣的插諢,然而積少成多,究竟是我們文化遺產的一項損失。舉個例
子,我認識一位太太,是很平常的一位典型太太,她對於老年人的脫髮有極其精微的觀察。
她說:中國老太太從前往往禿頭,現在不禿了。老太爺則反是,從前不禿,現在常有禿的。
外國老太太不禿而老太爺禿。為什麼呢?研究之下,得到如此的結論:舊時代的中國女人梳
著太緊的髮髻,將頭髮痛苦地往後拉著,所以易禿。男子以前沒有戴帽的習慣,現在的中國
男子與西方人一般的長年離不開帽子,戴帽於頭髮的健康有礙,所以禿頭的漸漸多了。然則
外國女人也戴帽子,何以不禿呢?因為外國女人的帽子忽大忽小,忽而壓在眉心,忽而釘在
腦後,時時改變位置,所以不至於影響到頭皮的青春活力。諸如此類,有許多值得一記的
話,若是職業文人所說,我就不敢公然剽竊了,可是像他們不靠這個吃飯的,說過就算了,
我就像撿垃圾一般的撿了回來。
職業文人病在“自我表現”表現得過度,以致於無病呻吟,普通人則表現得不夠,悶得
慌。年紀輕的時候,倒是敢說話,可是沒有人理睬他。到了中年,在社會上有了地位,說出
話來相當分量,誰都樂意聽他的,可是正在努力的學做人,一味的唯唯否否,出言吐語,切
忌生冷,總揀那爛熟的,人云亦云。等到年紀大了,退休之後,比較不負責任,可以言論自
由了,不幸老年人總是嘮叨的居多,聽得人不耐煩,任是入情入理的話,也當做耳邊風。這
是人生一大悲劇。真是缺乏聽眾的人,可以去教書,在講堂上海闊天空,由你發揮,誰打呵
欠,扣誰的分數——再痛快也沒有了。不得已而求其次,惟有請人吃飯,那人家就不能不委
屈一點,聽你大展鴻論,推斷世界大戰何時結束,或是追敘你當年可歌可泣的初戀。
《笑林廣記》裡有一個人,專好替人寫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