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人辯的過自己,那不是真理,也是真理。
東漢時期的辯經好就好在沒有一個統一的為人所公認的絕對正確答案,每一本經書都有對應的至少兩種解讀的“傳”,只要不是唯一,那什麼都有的辯。
對的錯的不要緊,關鍵是辯論的輸贏。
正是因為這玩意兒有市場,所以春秋戰國時代才有那麼多的“詭辯家”,出現了類似“白馬非馬”之類的奇葩論題。
更有意思的是,在袁樹之前寫成《孟子章句》的趙岐也僅僅早了袁樹幾年而已,且並未受到廣泛重視。
所以當袁樹把《孟子解詁》拿出來的時候,相當一部分學者、學子根本沒有把《孟子》列入過自己的必讀書單,甚至沒有當作課外書去讀。
那是給他們辯論的機會,他們都沒有充分的知識積累能夠去和袁樹辯論。
包括一心會當中的部分成員,他們也僅僅只是接觸了袁樹從《孟子》當中提煉出來的“致良知”之學,並未真正讀過、研究過整本《孟子》。
所以對於這一部分人來說,袁樹的《孟子解詁》就是他們第一次接觸到的《孟子》和它的註釋本。
最開始接觸的就是袁樹的理論,那麼,又有多少人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以此為基礎來和袁樹辯經呢?
用我的魔法對付我?
誰給你們的勇氣?你們的腦袋上也有一條閃電狀的疤痕?
袁樹的註釋才是他們最初對《孟子》的印象,袁樹拿走了許多人關於《孟子》的第一次。
這個第一次的意義可是相當濃厚的,
所以僅僅只有袁樹對於《孟子》當中一些比較有名氣的篇章的另類解讀才引起了一些爭議,受到了一些學者的質疑。
比如“盡信書不如無書”的那一段。
有些人指出孟子的本意應該是著重於仁義的重要性,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只是一種象徵性的指代,並非真的是讓大家去懷疑聖賢言論。
孟子可是非常推崇孔子的,怎麼會去懷疑孔子的言論呢。
而且聖人言論,怎麼能輕易懷疑呢?
你小子是不是居心不良?
之前就對袁樹提出過質疑的右扶風名士法真再次提出了純粹的學術性質疑。
他公開致信袁樹,認為袁樹對盡信書不如無書這一段的解讀是有問題的。
孟子作為儒家著名學者,不可能會公開懷疑儒家經典,所作所為無非是指代罷了。
“孟子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