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武侯治蜀 劉備託孤 (第1/4頁)
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諸葛亮與劉備的關係,其實很微妙。
沒錯,諸葛亮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的,在赤壁之戰中也不負厚望。他出使東吳,折衝樽俎,促成聯盟,戰勝曹操,與劉備度過了一段如魚得水的“蜜月期”。
然而戰後的他卻似乎退居二線。奪取益州,是龐統極力慫恿,並出謀劃策;進攻漢中,是法正極力主張,並出生入死。所以龐統戰死,劉備“言則流涕”;法正病故,劉備“流涕累日”。法正死後的待遇,甚至比關羽還高。[1]
龐統和法正,才是劉備的左膀右臂。
難怪赤壁戰後整整十五年,我們很少看見諸葛亮的身影,聽見他的聲音。也難怪關羽徵襄樊,劉備徵東吳,諸葛亮都既不反對也不贊成,乾脆一言不發。
諸葛亮保持著沉默。
沉默是可以理解的。劉備兵敗猇亭之後,諸葛亮曾長嘆一聲說:如果孝直(法正)還活著,那就一定能阻止皇上東征。就算東征,也不至於敗得如此之慘啊![2]
這說明什麼呢?說明諸葛亮並不贊成伐吳,卻無法有效地阻止,因為劉備只聽法正的。他對諸葛亮,不過相敬如賓。對法正,才是言聽計從。法正不在了,劉備就誰的話都不聽,孔明先生也只好去做“事後諸葛亮”。
問題是:何以如此?
因為理念發生了衝突。
眾所周知,諸葛亮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政治家與政客的區別,就在於政治家有理想,政客只有利益。諸葛亮是有理想的,這才放棄曹操、劉表和孫權,跟了當時一無所有甚至性命難保的劉備。
那麼,劉備有沒有理想呢?
原先或許是有的,但是後來忘了。忘記的時間,大約是在得到了荊州和益州之後。此時,鹹魚翻身的他,就只有利益沒有理想了,這才不伐魏而伐吳。什麼“漢賊不兩立”云云,不過是稱王稱帝的招牌。[3]
劉備忘了的,諸葛亮沒忘。然而尷尬的是,這種微妙的變化誰都不能說穿。劉備要裝著沒忘的樣子,諸葛亮也不能提醒。於是只好心照不宣:諸葛亮埋頭苦幹做好分內的事,劉備則依靠龐統和法正攫取更多的利益。
問題是現在法正已死,關羽、張飛、馬超、黃忠、龐統、許靖、劉巴、馬良也都去世。有威望有能力的,只有趙雲和魏延。能夠託孤的,則只有諸葛亮。
劉備能放心嗎?
既放心,又不放心。
放心不難理解。對於諸葛亮的忠誠和能力,劉備從來就不懷疑。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