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南方崛起 兩筆賬 (第1/3頁)
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圍宋之役,有兩個邦國的態度值得玩味。
這兩個邦國,就是晉和鄭。
照理說,晉國是應該救宋的。這不但因為晉宋之間有盟約,也因為晉楚兩國有如冷戰時期的蘇美,既是霸權的代表,又是爭霸的勁敵。實際上楚莊王稱霸之難,就在於有晉。我們知道,春秋時期有條件、有資格、有能力爭霸的邦國,不是五個,而是四個,即齊、楚、秦、晉。其中,晉國又最霸道。從文公創霸,襄公繼霸,到厲公復霸,悼公定霸,霸權二字始終不離晉國,伴隨他們走完春秋。
晉,是楚的死對頭。
不過這話也可以反過來說:晉國維持霸權之難,就在於有楚。楚,是從華夏誕生霸主之日起,就強行摻和進來的。跟齊桓公爭霸的是他們,跟晉文公爭霸的也是他們。所以,無論於情於理,於義於利,晉都應該抗楚援宋。
那麼,晉國為什麼作壁上觀?
因為邲之戰。
邲之戰,是城濮之戰後晉楚兩國的第二次大戰。它的故事,我們在《青春志》中已經講過,這裡要說的是背景。背景,就是春秋的爭霸跟戰國的兼併不同。戰國,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滅掉一國是一國,吞併一家是一家。春秋卻像黑社會掰手腕搶地盤,誰的小弟多,誰就是老大。小弟的想法也很簡單,誰的拳頭硬,誰就是大哥。鄭國大夫子良就說,反正晉楚兩個大國都是不講道德只講武力的,那就誰打過來我們跟誰吧!大國都不講信用,我們守什麼信?[6]
可惜中小邦國做牆頭草的結果,是捱打的次數更多。因為沒有哪個大哥會縱容小弟叛變,也沒有哪個小弟會連巴掌都沒捱過,世面都沒見過,就乖乖地跟了某個大哥。何況跟了以後也不消停,得在大哥身邊鞍前馬後。結果是什麼呢?不服軟,要捱打;服了以後轉變立場,也要捱打;服了以後不轉變立場,則要跟著去打別人。如果是中等邦國,則還可能仗勢欺人,欺負一下小國,順便撈點油水。
因此,中小邦國捲入戰爭的次數,不會少於大國。比如春秋時期,鄭國參戰的次數是七十二,宋國是四十六。這些戰爭,有的是自衛,有的是侵略,有的是因為要服從霸主的命令,還有的是因為左右搖擺。
搖擺也不奇怪,因為沒有誰永遠強勢,永遠勝利,永遠是老大。比如城濮之戰晉勝,邲之戰就是楚勝。一方勝利後,另一方的小弟,就會自動或被動地臣服和依附於勝利者。失敗的大國當然不幹,就要教訓這些見風使舵趨炎附勢的小弟。小弟扛不住,又歸順原來的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