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帝國之初 七國之亂 (第1/3頁)
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破壞文帝方針的,叫晁錯。[27]
晁錯原本是漢文帝太子劉啟的老師。文帝駕崩,劉啟繼位,是為景帝。景帝視晁錯為智囊,言聽計從。晁錯也蠢蠢欲動,極力主張儘快解決宗室問題。
他出的主意,是削藩。
藩就是藩王,也就是諸侯。削藩,就是削弱諸侯們的力量。這並沒有錯,漢文帝就是這樣做的。但文帝分齊為七,分趙為二,分淮南為三,得到封國的仍是諸侯王的子弟。晁錯卻不同,是要把王國的郡縣奪歸中央。
軟刀子割肉不疼。何況按照文帝的做法,割下來的肉仍然爛在鍋裡,諸侯沒有意見,有意見也沒有話說。晁錯的做法卻是虎口奪食,諸侯豈肯拱手?
逼急了,沒準會造反。
晁錯卻不管三七二十一。他說,削藩是遲早的事,造反也是遲早的事。削,他們會反;不削,他們也反。早削早反,後患小;晚削晚反,後患大。等到各路諸侯羽翼豐滿尾大不掉,想削都削不了啦!
景帝覺得有道理,於是下令削去楚國東海郡、趙國常山郡、膠西國六縣、吳國會稽郡和豫章郡。
令下,七國反。
造反的諸侯,有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菑川王劉賢、膠西王劉卬(讀如昂)、膠東王劉雄渠、濟南王劉闢光,所以叫七國之亂,也叫吳楚之亂。
打出的旗號是:入誅漢之賊臣晁錯。
領頭的吳王劉濞氣焰囂張。他照會各國聲稱:敝國雖小,也有三千里;我軍雖弱,也有五十萬;寡人雖貧,也節衣縮食三十年。吳國在天下各處都有存款,各位大王要犒賞三軍,儘管用錢,跟寡人打聲招呼就行。
劉濞又在國內總動員。他說,寡人今年六十二,親自將兵;寡人的小兒子十四歲,也身先士卒。所以,從十四到六十的男丁,都要出征。
結果,劉濞兵力猛增。
如此架勢,漢景帝始料未及,方寸大亂。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4250F7.jpg" />
據《中國曆代戰爭史地圖集》。
晁錯也慌了手腳。實際上,此人是個書呆子,情急之下竟連出昏招,居然提出要景帝御駕親征,自己留守京城。這就等於把安全留給自己,危險留給皇上,何況麻煩還是他自己惹出來的。難怪群情激奮,皆曰可殺。[28]
漢景帝心裡,恐怕也咯噔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