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鮮卑人 轉折關頭 (第1/4頁)
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崔浩是由於撰寫國史而死的。
此案發生在皇太子拓跋晃死前一年,但似乎與太子並無關係,儘管恃寵而驕的崔浩從來不把這個未來的皇帝放在眼裡,兩人的矛盾也是連南朝都知道的公開秘密。不過崔浩也好,太子也罷,都無法決定對方的命運。掌握著他們命運前途的仍然是太武帝,也只能是太武帝。[21]
那麼,太武帝為什麼要殺崔浩?
因為憤怒,因為失望,而拓跋燾對崔浩原本是寄予厚望的。在蕩平了北方諸國之後,太武帝覺得偉大的北魏已經不能再沒有一部國史。於是他給崔浩下達詔書,讓他領銜完成這個任務。給出的指令是:務從實錄。[22]
崔浩欣然命筆。
學富五車又歷仕三朝的崔浩信心滿滿,然而這種自信心卻讓他身首異處。國史完成後,頭腦發熱的崔浩在他人慫恿下,竟將這部得意之作刻於石碑,耗資三百萬做成方圓百步的碑林,任何人都可以前往觀看閱讀,等於是自作主張地公開發表了未經審閱的北魏國家史。
可惜崔浩並非生活在網路時代,動用國庫經費建成的碑林也不該是他的自媒體。更何況崔浩為了彰顯自己的職業道德和學術良心,對某些必須“為尊者諱”的故事一概秉筆直書。這就觸動了鮮卑敏感的神經。要知道,作為曾經的野蠻人,他們的祖上可是並不怎麼文雅的。
投訴信雪片般地飛到了御前。
太武帝勃然大怒。他萬萬沒有想到,崔浩竟會如此辜負聖恩。修史詔書從“我太祖道武皇帝”說起,一直說到“豈朕一人獲濟於此”,意思難道還不清楚嗎?務從實錄是不要漏掉豐功偉績,誰讓你“肆意誹謗”來著?
是可忍孰不可忍,此人不殺又該殺誰?
崔浩血濺刑場。[23]
此案常常被看作胡漢矛盾衝突的典型,其實不然。崔浩之死應該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國史案不過是導火索。事實上太武帝對“誹謗”一事並未深究,參與撰寫此書的漢人也並非全都被殺,比如高允就倖免於難。[24]
漢人高允是這部《國書》的主筆,也是皇太子拓跋晃的老師。因此案發之後,太子便把並不知情的老師請進東宮住下。第二天帶他去見皇帝時,又特地交代高允:一會兒皇上問起來,我怎麼說,老師就跟著怎麼說。
高允問:什麼事呀?
太子說:進去就知道了。
進殿以後,拓跋晃便極力為高允開脫。太子說:高允從來就小心謹慎,不敢自作主張。此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