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滿攔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了轉太后,太后批閱了轉皇后,皇后批閱了再轉回皇帝這裡,然後皇帝再轉回皇太后處,如此反覆以至無窮,直到這紙行政公文,在無數次的批閱中被惱火的太監偷偷撕了為止。
也就是說,涉及皇親國戚的事情,無論是刑事案子還是民事案子,抑或是法規政策,都只在皇宮裡內部公文履行,內閣也好,六部也罷,都沒機會參與。所以當時的大臣們很是窩心憋火,但誰也不出頭說話。
為什麼大家不肯出頭說話呢?
這裡有個原因,大明帝國在朱元璋開創時期還馬馬虎虎,成祖朱棣同樣以武功治理天下,則牛氣得很。此後是仁宗、宣宗,仁也好宣也罷,都是拿出來響噹噹的字號,表明帝國的皇帝超級英明神武,帝國很有面子。但到了英宗時代,雖然這個皇帝諡號為英,但實際上卻丟人現眼,英宗曾經在親征土木堡之時,遭到蒙古瓦剌部落的綁架,堂堂皇帝被人家綁了肉票,說出去已經夠丟人的了,可是英宗之後的憲宗更怪,竟然長期拒絕上朝。
明擺著,帝國出了問題,越來越走下坡路。所以群臣心裡急惶,就琢磨在憲宗的兒子孝宗這一輩扳回一局,哪怕是孝宗再沒有出息,那也要把孝宗人為地打造成一個絕世帝王,也好讓帝國有點兒面子。
所以大明歷史上,對孝宗的評價就很高,認為孝宗這個皇帝蠻不錯——但實際上,這個蠻不錯的評價,是群臣們彼此默契搞出來的商業包裝。事實上孝宗超級的扯淡,比之於憲宗更不堪提起。單說一個公文內批,內閣六部不得與聞,就明擺著會遺患無窮,遲早會把帝國搞得一塌糊塗。
但為了維持孝宗時代和諧的假象,群臣們閉緊了嘴巴不說話,那是因為他們打算等孝宗死了之後,到了孝宗的兒子武宗這一輩,再把這個歷史遺留問題糾正過來。
所以武宗甫一登基,群臣就紛紛上書,要求廢除公文的內批制度,行政辦公透明化,公開化。
可是事情的麻煩在於,雖然武宗登基時才剛剛十五歲,可是他肩上的擔子卻非常重,他不僅要供養老太后,也就是他的生母,還有一個太皇太后也需要供養,這可是他的親奶奶啊,不養成嗎?
可不管是皇太后,還是太皇太后,供養起來都是非常花錢的。皇家的太后,可不像民間的老太太,給一碗涼水,打發兩個乾硬饃饃就OK(行)了。太后和太皇太后兩家,男男女女都少不了幾百號人馬,個個都要吃山珍海味,人人都要住超豪華級別的公家免費大別墅。這麼麻煩的要求,全得由少年武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