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九章 王良和伯樂 (第2/8頁)
賈志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王良來了勁,一邊讓人去套車,一邊站起來,向大帳外走去。
趙簡子跟著眾人呼啦啦都出了大帳,他也想看看。
不一陣,有人套好了王良的戰車,駕了過來。
王良飛身上了車,站到了御者的位置,左手執韁,右手執鞭,對大家說:“看好了啊。”
說完,王良一鬆韁繩,鞭子揮了出去,喊一聲“駕”。
四匹戰馬同時啟動,奮蹄而出。這時候,就聽到“啪”的一聲,什麼聲音?驂馬的肚帶斷了。
王良拉住了韁繩,戰車戛然而止。
“哇噻。”驚歎聲,隨後是歡呼聲。
趙簡子又是驚喜,又是後怕。也就是王良了,要是別人為自己駕車,恐怕就死在鄭國人的手下了。
“王良,人才啊。”趙簡子慨嘆。
王良,確實是個人才。
如果知道王良的另一個名字,就更知道他是個人才了。
【王良即伯樂】
王良,晉國大夫。
王良的父親是周王室的王子,王子朝事件之後,跟隨父親到晉國避難。因此,王良本是王孫。王良父親在晉國的封邑在郵,因此又以郵為姓。因為是王孫,王良又叫孫陽。因為封邑在郵,又有個名字叫郵無恤,在《國語》中,又叫郵無正。王良的字叫伯樂。
王良就是伯樂。
自古以來,伯樂是誰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秦穆公時人,名叫孫陽;另一種說法就是王良。按照《國語》、《韓非子》的記載,伯樂就是王良,按照《列子》、《淮南子》的說法,伯樂則是秦穆公時期的孫陽。如何判斷呢?
從古人的判斷來說,多半認為伯樂就是王良。拋開古人的判斷,我們來進行分析。
古人的著作,特別是諸子百家的著作,重邏輯而輕考據,因此人名多有錯訛。相比較,《國語》和《韓非子》比《列子》、《淮南子》要準確得多。為什麼這樣說?《國語》被認為取材於晉國典籍,公認的嚴謹。而《韓非子》出於韓非之手,韓非是韓國公子,可以輕易看到韓國的典籍。由於晉國被瓜分之後,晉國典籍歸於韓國,因此韓非可以看到晉國典籍。也就是說,關於晉國的人物事件,韓非有第一手材料,具有權威性。
我們再從人名上進行簡單分析,由於文化的不同,各國的人名有顯著區別,伯樂這個名字是典型的晉國人名,而秦國人基本沒有類似的名字。
所以可以推斷,王良就是伯樂。
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