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時社會所要提倡的精神,便不難得風氣之先,在當時那種普遍的男性傾向中脫穎而出,以一種走在時代潮流前列的姿態,作為最能體現時代精神的形象而領袖群倫。在六十年代末,這種形象一時間風靡全國,在各地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出現了一大批造老師和老子的反、自以為是“小姑奶奶”的“英雄”。其風頭之健,真可謂摧枯拉朽,所向披靡,就連南方的“嗲妹妹”們,也一個個自慚形穢,爭相摹仿,儘管學得不像。
從歷史的角度看,女紅衛兵形象不過曇花一現。其所領風騷,大約也就兩三年光景,正所謂“彈指一揮間”,但其意義卻不因時間的短暫而微小。從某種意義上講,女紅衛兵是對傳統女性形象的徹底反叛,裡裡外外都掉了一個個兒,確實能讓人痛快一陣子的。可惜,這種痛快的背景,卻是一個民族歷史性的時代悲劇,其形象本身也明顯地帶有“做戲”和“表演”的性質(而且是中國式的程式化的表演),以至於讓後人看來未免滑稽。當然,公平地說,這些“表演者”們在自己的內心深處,是真心熱愛革命嚮往革命的。她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表演是表演。不少女紅衛兵在武鬥中“壯烈犧牲”或“從容就義”,就是證明。這是一種真實的悲劇、嚴肅的荒謬和瘋狂的理性。它留下的課題,至今還值得深思。
但不管怎麼說,女紅衛兵的形象實在並不可愛。起先是冷靜下來的男同學們不覺得有什麼可愛,後來是她們自己也覺得索然無味,最後是全國人民宣佈與之告別。其過程大體如此:開始是隨著知識青年的上山下鄉,這種表演性極強的形象一下子失去了自己的舞臺(廣大貧下中農不需要也不欣賞這種形象)。後來,則是“四人幫”控制下的上海,“小資產階級情調”開始抬頭,“奇裝異服”在南京路和淮海路上悄然走俏(這曾使“四人幫”大為惱怒,並莫名其妙地把它算作是鄧小平的一條“罪狀”)。最後,隨著“四人幫”的一朝覆滅,也幾乎在一夜之間,女紅衛兵形象便永久地銷聲匿跡了。
接踵而來的是一個多樣化的年代。
二十世紀最後二十幾年,是中國歷史上空前開放和活躍的時期。在這個百花齊放的年代,各類女性形象的紛紛粉墨登場,可以說是不足為奇。
最先讓人耳目一新並引起愉悅的,是那些全無紅衛兵尚武好鬥色彩的女性形象,比如《苦惱人的笑》、《甜蜜的事業》、《小街》、《大橋下面》等影片中由潘虹、李秀明、張瑜、龔雪、殷亭如等人扮演的那些角色。這些“正面人物”因其已開始展示女性獨有的美而大受觀眾的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