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晉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
姜元善小組的第一次隱形實驗是在中原基地的地下試驗室進行的,時間是他們“十一位聖鬥士”進入基地九年之後。他們先是花了三年時間學完大學本科和研究生課程,之後,何世傑做了一個相當大膽、不循常規的決定:不把這群孩子分派給其他資深研究者當助手,而是把他們單獨編為一個小組,以姜元善為組長。他認為在這種全新的研究中,飛揚不羈的想象力可能比經驗更重要。
幸運的是,這個賭注下對了。九年之後,正是姜元善小組率先取得了突破,雖然只是初步的階段性成果。
地下室的穹頂有四十米高,一個銀色球體懸在離地板三十五米處,被三根細細的繩索固定著。為了儘量減少吊繩對隱形效能的影響,他們使用的是碳奈米繩,非常細,肉眼幾乎看不到。所以在眾人眼中,這個銀球是靜靜地憑空懸浮,就像懸浮在夢境裡。一臺吊車升起吊臂,嚴小晨坐在吊籃裡,被緩緩送到銀球前。銀球門開啟了,是類似照相機快門的旋開式艙門,當它開啟時,銀球像極了一隻眼睛,一隻明亮聖潔的天眼,幽深的黑色瞳仁居高臨下,靜靜地俯瞰著塵世。身材玲瓏的嚴小晨因為距離較遠而變得更小了,像一位拇指仙女,正輕盈地飄到那隻天眼中去。吊臂縮回,嚴小晨回過身,探身到“瞳孔”外,微笑著向大家揮揮手,然後又進去了;那隻天眼也合上了眸子。
這隻銀球是由姜元善小組的十一個人親手造出來的,對於他們原本毫無神秘性可言,但在此時此刻,它突然被賦予了夢幻般的美,神話般的美,美得讓人屏息和敬畏。銀球不大,直徑只有兩米。它那層能讓光線繞行的由超材料製成的外殼相當厚,所以,直徑兩米的銀球內部只有很小的空間,只能容納身材玲瓏的嚴小晨。
參加此次試驗的有姜元善小組的十一個人,還有研究所裡的其他小組:何小組(由何世傑親任組長)、劉小組、金小組和胡小組,共五十多人。他們都分散守候在主控螢幕或各個觀察點上。雖然銀球的上下左右前後佈置了很多光學攝像機、紅外攝像機以及各種雷達(毫米波、厘米波、微波和米波,雙基站和單基站),但姜元善還想以肉眼觀測作為補充,他認為這才是最可靠的。
現場指揮是朱鬱非、九年過去,這個小胖子瘦多了——姜小組繁重的工作起到了有效的減肥作用。此刻他正按照程式,依次詢問各觀測點和銀球中的嚴小晨是否已做好準備。二十六歲的姜元善與五十六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