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明帝國朱祁鈺時代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分水嶺。一是紅夷入侵南洋,這是明帝國最終向歐洲擴張,也就是後來數次西征的根本原因。第二個分水嶺就是于謙病故,從此開始,明帝國的擴張速度慢了下來,並且以國內發展,鞏固內政為主。
這兩個分水嶺實際上就是明帝國在重外與重內兩個方向上的轉變。紅夷入侵南洋之後,明帝國的基本政策都是以擴張為主,透過擴張來達到發展的目的,而且發展的動力也是擴張。而於謙病故之後,朱祁鈺開始重視國內發展,擴張的速度放慢了很多,國家的發展也不再以擴張為基礎了。
三個月之後,朱文正被正式任命為帝國第二任總理大臣,負責總管帝國內政外交事務,並且直接向皇帝負責。而朱文正只在這個位置上幹了四年,就因病辭職了。帝國的第三任總理大臣是前外交大臣何山。何山也只當了五年,就因為能力不足而辭職。而朱祁鈺時代的最後一任總理大臣為于謙的兒子于冕。也正是從於冕開始,於氏家族成為了帝國最為顯赫的政治家族,其地位僅在帝國皇族之下。
朱祁鈺也再沒有發動遠征,至少沒有親自率軍遠征。對歐洲的遠征行動在四年之後結束,當瑞典王國的古斯塔夫國王承認了明帝國的宗主國地位之後,遠征結束。雖然,在此之後的十多年裡,明帝國的遠征軍仍然在世界各地征戰,包括後來在新大陸上對幾個印第安國家的遠征行動,但是朱祁鈺再也沒有參加過遠征,甚至可以說,遠征只是明帝國繼續鞏固自己世界霸主地位的行動而已,而不再是帝國的主要任務。
陳懋在兩年因老辭職,羅國棟成為了帝國第二任總參謀長。五年後,楊天奉接任了這一職務,此時楊天奉已經是帝國陸軍元帥,陸軍司令,帝國陸軍頭號人物。而在朱祁鈺時代最後的一位總參謀長是顧成林。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帝國陸海兩軍司令官輪換擔任總參謀長的規矩被確定了下來。
因為朱文正,何山兩人都不是于謙那中全能型的總理人才,因此,朱祁鈺在半年後,開始親理朝政。因此,朱文正與何山也被認為是“幌子總理”。在兩人擔任總理的九年中,幾乎所有國家大事都是由朱祁鈺處理的,兩個總理實際上等同於皇帝的高階顧問與秘書。也就是這九年時間,朱祁鈺鞏固了他在此之前二十一征戰所獲得的戰果,鞏固了帝國的根基,同時也讓帝國避免了內亂。
在朱祁鈺親理國政的九年中,內政發展永遠是帝國的重點,而且這重點中的重點是人才的培養。這大概也是因為失去了于謙對朱祁鈺產生的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