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裳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剛才章禹蓮給國欽搓酒退燒的時候,丁周氏站在邊上,她一邊便打量著這對母子,一邊心裡便暗暗叫苦。
每年天一颯冷,丁家各處都要裁減用度,為來年春茶收購做準備。歷年如此的習慣,到了今年日子更是顯得窘迫。丁家為了收秋茶,幾乎被村西的胡四爺掏空了家底。平時緊衣縮食也就罷了,大兒媳第一次進婆家的門,連桌像樣的飯菜也準備不出來,未免太說不過去。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丁家確實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丁周氏為難地道:“別說是兒媳婦第一次進門,就算陌生人進院趕上飯口了,也得留下吃口飯不是?”
章禹蓮小聲安慰道:“娘!有句老話兒說,人是三節草,三窮三富過到老。誰家還沒個難處。咱們熬過了這陣子,自然就會好的!”
她挺著大肚子和婆婆找了廚房所有的角落,也只找到一把碎粉條、十幾顆豇豆和紅小豆。
“這日子過的!”丁周氏覺心裡頭堵得實在難受,從燈眼處又看到了言學梅熄燈,小聲埋怨道:“這老大也是,倒是提前來封書信,也好讓家裡有個準備!早不回晚不回,偏偏這個當口!現在倒好,這節骨眼兒上回了,難道要我當物件去不成?”
“娘,不急!您和爹常說咱家祖上有規矩,餓死不當物!再說這大清早的,咱們就是拿了物件出門也沒地方換銀錢不是?剛才我看到布袋裡還些面。”章禹蓮把那袋子提了來,給丁周氏看,“有了它,就好辦了。大嫂第一次進門兒,請她嚐嚐咱們的膠澳小吃。雖然是沒有辦法的法子,但我們也是盡了心意。”
章禹蓮身懷六甲,身形卻不顯笨拙。她解下腰間的勒帛,當做襻膊,吊臂繞肩,鎖了雙袖,在頭後肩的正中打了個虛結。
她捏著布袋的一角,把最後一小把麵粉都倒了出來。先煮粉條、紅小豆、豇豆,再加前日剩下的一小塊豆腐皮也切了放入鍋中。
丁周氏嘆了口氣,甜沫雖為膠澳早餐小吃,卻是上不了席面的“地攤貨”。
相傳甜沫源自明末,那時天災戰亂,民不聊生。有一家田姓小粥鋪,經常舍粥賑濟災民。災民互相傳告,大批難民湧來,粥鋪難滿眾求,就在粥里加入大量的菜葉並調為鹹辣口味。災民每當端碗盛粥前,見煮粥的大鍋內泛著白沫,便親切地稱之為“田沫”。後來,人們根據諧音雅化成了“甜沫”。如今,丁家粒米皆無,只能在粥裡添點粉條、紅小豆、豇豆之類的“末兒”。
看著鍋裡的粥,想著家裡的艱難處境,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