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讀名字的人很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
“新傑啊,過了今天,我這院子就該易主了。”
“陳先生,為什麼?為什麼要......”
“...我老了...新傑,展鴻他們多次勸我到新坡養老,這麼多年了,我也該放下了......”
“先生......”
“勿念,你替我轉告大家,新東家應承過,院子的班底不變,不用擔心丟了手中的差事,請大家放心,陳甲舷對不住大家了!......”
“記住,草廬是特意留給新東家的......”
“先生......”
“勿念,歲已歸塵,往事皆如風......”
......
——
傅新傑將車子停入巷子,抬頭一瞥,盯著雕刻琅琊軒的三字牌匾一陣失神,五年前的記憶如潮水般湧入腦海,彷彿昨日重現:記住,草廬是特意留給新東家的.....
琅琊軒本是老東家以文會友的雅閣小院,在過去的數十年裡,多有文人志士在此頌文辯經。而傅新傑算是老東家的半個弟子,平日裡多是幫忙著打點前來拜訪文客的衣食住行。
隨著時代的發展,“以文會友”這種文化人交流的方式越來越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文人多傲骨。年過七旬的陳甲舷看著昔日文友日漸失聯,到底還是一廂情願罷了!許是看透如今文壇式微,心中不免產生退隱之意。
沒過多久,陳甲舷便將院子給賣了。
也許是傷心滿懷盡失意,老東家才會忍痛將院子割捨,且離開得那麼突然。
從而導致傅新傑以及眾多尚留在琅琊軒的員工對新東家是何人,現如今依舊滿頭霧水。
雖未曾見過新東家的真人,但新東家派來的職業經理人倒是見過不少次。
而傅新傑自己也循著關係,背後調查過,不過線索在查到一家出版社時,便斷了下文。
隨著時間發展,這家出版社發展得日漸龐大,毫不誇張的說,現如今的線上閱讀、有聲小說等文學創作的核心歸屬,都出自這家出版社...或者說集團的手筆。
琅琊軒自然是背靠大樹好乘涼,而且這棵樹...真的很大!緊跟著水漲船高的,當屬傅新傑這些堅守門面的老員工。
出版社經常開展許多關於文學創作的活動,而琅琊軒正好合適,作為其集團內部眾多作家的交流樞紐。
這也是為什麼琅琊軒一改昔日的落魄蕭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