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幕為誰開 (第1/15頁)
孔慶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戲劇在“民眾”與“藝術”之間。
一位戲劇理論家說:“為了拯救戲劇,戲劇必須被摧毀,男演員和女演員們必須全部死於災禍……他們使藝術不可能存在了。”
中國的戲劇經歷過這樣的時期嗎?
1920年10月15日,上海《時事新報》第四版登出一則演出預告,叫做《中國舞臺上第一次演西洋劇本》。文稱:“中國十年前就發生新劇,但是從來沒有完完全全介紹過西洋劇本到舞臺上來。我們新舞臺忝為中國劇場的先進,所以足足費了三個月一天不間的心血,排成這本名劇,以貫徹我們提倡新劇的最初主張。”
“這本名劇”,就是蕭伯納的《華倫夫人之職業》——當時廣告譯為《華奶奶之職業》。主持者是中國話劇的開創者之一、著名的文明戲演員汪優遊(1888-1937,字仲賢)。他與新舞臺的幾位戲曲“大腕兒”夏月潤、夏月珊、周鳳久等合作,決心以“寫實派的西洋劇本第一次和中國社會接觸”為開端,為中國話劇的發展,開啟一個具有轟動效應的突破口。為此,他們斥資千餘元,製作全新佈景,事先大登廣告,彩排三次,並選擇週六和週日兩個假日首演。考慮到中國觀眾接受西洋故事之隔膜,他們又將原著“變化形色,改成中國事情”。可以說,為了演出成功,能做到的都做到了——名劇、名家、名劇場、名演員,苦用功、高投入、廣宣傳,萬事俱備,志在必得。
演出慘敗。
據《戲劇》月刊1921年1卷5期《上海新舞臺演華倫夫人之職業的失敗史》一文雲:“費了一百多夜的排練,心血,耗了七八個人的全副精神,擲了一千多元的資本,結果只演了三次!”
觀眾反應非常冷淡,上座率比新舞臺平時售票最慘的日子還少四成。“演到第二幕就有幾位頭等座的看客站起來走了。二三等座裡也有嚷‘退票’的。半梅在頭等座裡聽見旁邊有人把劇中人說的‘社會’誤作‘茶會’。”
劇場的失敗,就是整個戲劇的失敗。這次失敗,使整個戲劇界在震動中陷人了“沉思”。
陳西瀅在《民眾的戲劇》一文中說:
凡是關心藝術,眼光明嘹的人,誰都相信中國的舊戲是應當改良的,新戲是應當提倡的。我們也贊同這樣的意思。可是一般提倡新劇的人,我們以為大都走進了“此巷不通”的死衚衕。他們只知道新劇是要提倡的,他們卻不問怎樣的新劇是可以提倡的。他們不問一齣戲是不是完全西歐的特產,裡面的風俗思想能不能得到中國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