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小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於夜間進城,到國務院秘室,與國務總理趙秉鈞私人對談,至天明始返。據魏宸組言:“宋以政客手腕,推崇趙無所不至,許以國會成立後,舉其為內閣總理,甚而選為總統。趙亦推許宋為大黨領袖,應組織政黨內閣。宋之更事究不如趙,有進將黨中秘密盡情傾吐;趙告以北洋底細,似亦無所隱諱,由是兩人交歡。惟是否彼此推誠,抑系利用,均不得而知。”[181]
反對國民黨甚烈的《國報》因此攻擊趙秉鈞為國民黨所利用,並謂袁派為了“敷衍國民黨”,不得不以趙為國務總理。其言道:
若唐紹儀,若宋教仁,若趙秉鈞,非皆所謂國民黨之要人乎?若唐內閣,若趙內閣,非皆所謂國民黨內閣,而宋教仁非所謂理想中之內閣乎?唐也,趙也,世所稱為袁之舊人也,而不知皆為國民黨所利用也……趙秉鈞者,以微員見知於項城,其人最長警務,手段圓滑,究非總理之才,然而居然處總攬國務之位。以項城之能知人,寧不知其力微負重,必至竭蹶,特以當政黨內閣風潮之餘,不敢輕以政權付諸似是而非之幼稚政黨,而又不能不敷衍國民黨也。而趙秉鈞適以前此于右任之介紹加入同盟會,於是袁派中所謂二等以下之人才,乃竟得大多數之同意,透過於參議院(其時不同意者僅二票)。[182]
照此看來,即便不能說趙秉鈞積極主張政黨內閣,但他至少不反對建立政黨內閣。可以說,民初的趙秉鈞,與清末的趙秉鈞,已大不相同,他不再只是袁世凱的私人,在民初黨爭激烈的背景下,他透過加入國民黨,與後者也建立了良好關係,從而成為袁世凱和國民黨皆可接受的人物。作為當時第一大政黨,國民黨主張建立政黨內閣,必然與主張實行總統制的袁世凱發生權力紛爭,而趙秉鈞恰好可以成為避免二者決裂的“場面人物”。事實上,陸徵祥辭職後,趙秉鈞於1912年9月最終出任國務總理,就是袁世凱和國民黨之間相互妥協的結果。因此,國民黨主張建立政黨內閣,對趙秉鈞而言並非威脅,而是機會,至少成為正式政府中核心國務員的可能性是極大的。趙秉鈞所處的特殊位置和他的表現,與其作為一名“熟諳舊社會世故,明於人情之機變”的“圓滑周至”[183]政客的特性也是很符合的。那種認為趙秉鈞因宋教仁主張政黨內閣便將其視為政敵的認識,顯然是很膚淺的。
退而言之,即便趙秉鈞反對實行政黨內閣,也絕不可能為了所謂“長保”總理權位而殺宋,原因有三。
第一,刺宋案發生於臨時政府即將結束前,不論宋教仁被刺與否,趙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