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楊凌回到京城後,本來還擔心兩位公主下嫁的訊息會在京裡鬧出石破天驚的大反響,不料卻象在大海里扔下一粒小石子,根本沒有掀起什麼波瀾。
沒有人在意了,就算他把皇上的妹子全娶了,一個願打、一個願捱,也沒人願意往裡邊摻和了。
全國各府道軍政首腦大換防,每位封疆大吏都得在限期內離開轄地,到一個新的地方就任。離開苦心經營多年的地方和盤根錯節的地方依附勢力,就沒有人能擁兵自重。
他們聽從朝廷的調遣,照樣可以治理地方,但那靠的就是朝廷的威嚴和權力了。他們即便有心培植新的親信和個人勢力,也是曠日持久的事,朝廷在相當長的時間裡,自然也可以從容部署,進一步提高中樞的控制力。
這種事情古已有之,但是這麼大範圍的調動卻是前所未有。這是出自楊凌的授意,而楊凌,卻是學自後世的一位偉人,但這樣非大魄力不敢行的舉措卻正符合正德的性子。
換一個皇帝或許顧忌重重,瞻前顧後,但正德皇帝做事向來嗣無忌憚、天馬行空,根本沒有詳加考慮就予施行了。
與此同時,京裡更是對與寧王有密切聯絡的官員來了個一網打盡。除了少數與寧王已經明確從屬關係的判逆,大多數僅僅是私交密切、或收受賄賂的官員並沒有入獄或砍頭。
這是楊凌竭力勸阻的結果,否則難保朱厚照不會效法祖先,發動三廠一衛來一次血腥大清洗。歷來宗藩謀反、內外勾結,一旦失敗後這是必然的結果。
楊凌並不欣賞朱元璋打擊政敵的酷厲手段,相反,他對宋朝的君子政治比較推崇。說出去或許沒人相信,走到哪兒腥風血雨就刮到哪兒的楊砍頭居然是個反對政爭必以死結局的人,誰能相信他不得不殺的無奈?
然而更大的努力他就無法做出了。謀反歷來為天子忌,宗室謀反更是忌中之忌,這份花名冊是當著皇帝的面發現的,楊凌也只能曉之以理,儘量勸說皇帝少動刀兵。
說起來有些大臣是比較冤枉的,收受禮物、程儀,在官場上早已蔚然成風,有些人未必會想到寧王謀反。但是蔚然成風不代表已經行之於公文制度。
很多人都在收禮,但是送禮的可不個個都為了造反,你攤上個造反的主兒,那你就得認倒黴。不出事怎麼都好,出了事就得自己兜著,無論古今,莫不如是。換了誰做皇帝,手下有的是人可以用,還非得把一個已存了芥蒂的人放在眼皮底下?
政治鬥爭可以不流血,但從來沒有溫情脈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