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風捲簾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最快更新三國之古武梟雄 !
湘地的土地大多都是黃土地。尤其是靠近山脈下的,更是堅硬而少肥。若非這裡臨著湘江,還有些許的水溼潤著,就是那些靠近河岸的田地,只怕肥力也夠不到水稻的需求。霍辰在視察了湘江邊的水田之後,便和程昱等人回去了。因為他心裡已經有了計較。
農業一直是中國古代的重中之重,從封建社會實行的“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就可以看出來。農業的發展,對整個中國古代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這不僅表現在政策上,更表現在需求上。所以,改良土地,改進耕作工具,則是提高農業產量的必要條件。
耕作工具在戰國時期,就已經開始使用鐵農具了。鐵農具的使用和推廣,也逐步形成了封建社會的土地私有。漢武帝時,“冶鐵煮鹽”收歸官辦,民間鐵具一度下降。有鐵具耕作的農民也隨之大幅度的減少。不過值得欣慰的一點就是,耕作技術的成熟,從之前三牛兩人犁田的方式,到東漢初已經簡化為兩牛一人的犁田方式了。不過,那個時候牛是非常昂貴的牲畜。普通人家很難有一頭耕牛。這就導致許多底層的百姓是沒有土地的。
這樣的農業情形一直持續到魏晉南北朝才得以改變。但是就霍辰現在處的情況來看。尤其是經歷了黃巾之亂,如今大漢王朝境內的大片土地都無人耕作,都開始淪為荒地。而湘江邊靠近山腳下的土地,在此之前只播種過一次,已經是半荒地了。除了土壤自身的原因,沒有合理的進行犁地翻土也是導致肥力下降的一個因素。
霍辰在回太守府的路上時。問了程昱幾個問題。其中就有關於如今荊州地區的農民使用的耕作工作以及如今大漢王朝實施的田地制度是什麼。得到的回答正如他所記得的那樣——鐵農具只有在地主家裡才有,而牛耕更是地主壟斷。普通老百姓由於沒有鐵農具,無法開墾其他的土地,也就無從“土地私有”說起。不過在此之前,曾有位“農業科學家”叫趙擴的,對農業生產和耕作技術進行了改進。
其中包括隅犁和犁臂(鐵)等耕作工具和二牛一人的耕作方式。其中對漢朝的田地有不小影響的是他推廣的“均田制”。光武中興之後一直沿用的就是這種制度。可是到了末年,地方紛亂,土地荒蕪,農民沒有耕種,這個制度也就隨之被那些地主遺忘了。
“這均田制我好像在哪裡聽說過。但是一時也記不太清楚。你給我說說他具體是怎麼做的?”霍辰回到太守府,坐下了便問一旁的程昱。
“這時光武中興之後才得以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