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風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幾天之後,明慎去御史臺報了道。他跳過了禮部和翰林院,直接跟著卜瑜從編修轉正,跳去了御史臺,當他的六品小御史,開始了他的上班生涯。
對於御史臺,明慎唯一的想法就是:人多。
大到大夫、御史中丞這等二品以上的官員,小到明慎這樣六七品的小監察,烏泱泱一大幫子人都在御史臺和清吏司中辦公,朝廷中存在感最強的一撮文官全在這裡了。
在明慎上了幾天班後,第二個想法便是:吵。
御史群臣牢記一個“諫”字,再記著一個“勉”字,個個桌案前都奉了怒目圓睜的獬豸像,上面鐫刻“清明公正”四個大字。玉旻治下,官員雖論資排輩的多,但也不忌諱小官跳出來大聲疾呼,就地上演群雄舌戰,一天吵不完就第二天再吵,一直吵不完便去朝上和玉旻吵。
明慎這個跟人急眼了都不會罵的,只能乾瞪眼。上朝時,他按品階只能站在大堆京官中的角落,雖然他的身量跟同齡人比起來並不差,但他前頭是比他高几分的卜瑜,卜瑜前頭的前頭還有個大個子尚書,他這個南邊來的、今年剛滿十七的小矮子終於接受了自己還不夠高的事實。
,說玉旻的生母當年連個嬪也不是;另一撥人則追溯過往,認為玉旻是讓帝禪位前欽定的太子,他的生母和妹妹遲早也要分封,並不是壞了規矩。
兩邊人吵起來,邏輯精妙,措辭激烈,但最後車軲轆來車軲轆去,總是吵不出什麼。玉旻顯然也懶得聽廢話,只說敕封一事“從長計議”,接下來準卜瑜陳說廢除童子科之舉。
明慎此前已經聽玉旻說過這件事,這時候宣佈,自然也沒覺得有什麼奇怪的地方。
然而讓他沒想到的是,卜瑜剛奏完,底下立刻躁動了起來——這次也同樣分了好幾批人,年長的、京中世家受蔭的人各自惴惴不安起來,出身寒門的年輕官員們更多的卻是面露喜色。
童子科來源已久,起初是各地鄉紳推舉“神童”,內定入仕名額,後來發展到京官世家一手包攬,將自己的後代全部推為神童,以此確保小輩也有了金飯碗。
卜瑜這一提議,相當於直接廢除了這些人賴以為繼的保障。
這下朝會的矛頭立刻被轉移到了童子科一事上,吵了一早上沒吵出結果,玉旻的態度沒人摸得清,後來日頭高掛,他便揮揮手散朝了。
散朝前,他特別將今年的狀元、榜眼、探花三人叫去了庭前,加以褒彰。明慎本來還眼巴巴地指望著玉旻能當眾表揚一下他,不過想一想,他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