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他們。
高句麗和百濟永垂不朽!
[1]其實,這時的日本已經成為一個相當文明的國家,《隋書·倭國傳》稱朝鮮半島南部的新羅和百濟都以日本為大國,執政的聖德太子年輕有為,跟隋煬帝一樣很有文化素養。但 《隋書》將日本國書的措辭和煬帝的反應都鄭重其事地記錄在案,說明當時隋人對此十分在意。後來隋帝國大使赴日,又發生了所謂“國書被劫”事件,更能說明這一點。詳見袁剛《隋煬帝傳》。
[2]這段歷史諸家說法有異,本書採信袁剛《隋煬帝傳》的說法,同時請參看《隋書·倭國傳》,《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一。
[3]實際上當時中國人對日本知之甚少,獲得的情報也相當皮毛,甚至乖謬。比如隋文帝得到的資訊便是:倭王以天為兄,以日為弟,因此天不亮就辦公,太陽一出來就下朝,聲稱要將政務交給太陽弟弟處理。隋文帝認為這“太無義理”,於是以世界之王的口氣下達訓令讓日本人改正。見《隋書·倭國傳》。
[4]隋煬帝三次征討高句麗,其勞民傷財的程度超出了人民群眾的忍受極限,起義在《無向遼東浪死歌》中爆發。隋煬帝不思悔改,又北巡突厥,結果被困雁門。從此帝國和煬帝都一蹶不振,直至滅亡。
[5]見《新唐書·魏徵傳》,《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八。
[6]邱久榮撰《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民族卷》高句麗條稱:“北齊廢帝乾明元年(560)封其王為高麗王,自此稱高麗。”實際上,此前早已有人稱高句麗為高麗,如《魏書·高句麗傳》載北魏世宗宣武帝元恪接見高句麗使者,雙方均稱高句麗為高麗。但其王的封號仍為高句麗王。可知高麗實為當時高句麗的習慣性簡稱。另請參看《北史·高麗傳》、《隋書·高麗傳》。
[7]據《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民族卷》。
[8]見《後漢書·東夷傳》,《三國志·東夷傳》,崔連仲主編《世界通史·古代卷》。
[9]事見《隋書·裴矩傳》。以上各段描述參考了袁剛《隋煬帝傳》。
[10]見《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但《資治通鑑》沒有記載啟民可汗向隋煬帝彙報高句麗來使一事。據隋煬帝北巡突厥行程,高熲之死應該在此之後。
[11]佛教從前秦傳入高句麗是在東晉鹹安二年(372),《論語》從百濟傳入日本是在西晉太康六年(285),根據漢字草書偏旁創造平假名的是學問僧空海,根據漢字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