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人生的哲學思考析《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 (第5/8頁)
赫爾曼·黑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作者透過小說主人公納爾齊斯之口,告訴我們只有所謂母性的人或母系的人(Mensch mütterlicher Herkunft)才能成為藝術家。這種人天生有強烈而銳敏的感官,善於幻想,情感充沛;反之,所謂父性的人或父系的人(Mensch väterlicher Herkunft),就只能成為思想家和學者。很顯然,這母性的人和父性的人,就是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所說的具有戀母情結和戀父情結的人。
同樣,對於文藝的本源問題,小說也作了弗洛伊德式的解釋,即認為是性慾在起作用,所謂力比多是藝術創造的原動力。小說主人公歌爾德蒙,不正是由於性愛的覺醒和對“母親”的記憶的恢復,而解放了被壓抑的本性,找回了失去的自我,走上了成為藝術家的道路嗎?他不是在一次一次戀愛中,在對偉大的母親——我們首先可以將她理解為純粹的女性的象徵——的嚮往、渴慕、崇拜與追求中,真正成為了藝術家,完成了最後的傑作嗎?難怪,與黑塞同時代的大作家托馬斯·曼說:“施瓦本的抒情詩人和田園作家同維也納的戀愛心理學家的關係3,正如在《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這部以其純淨、新穎而獨具風格的小說中所顯示的那樣,是奇異而極富吸引力的。”4
不錯,在《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裡,是有不少弗洛伊德,然而又不只是弗洛伊德。即如那所謂母性的人和父性的人,我們不但可以進一步用瑞士精神分析學家容格的型別學說(Typenlehre)來加以解釋,而且甚至可以在中國古典哲學中為其找到依據。華裔德籍的黑塞研究專家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教授夏瑞春認為,歌爾德蒙和納爾齊斯分別體現了陰和陽的原則,是彼此對立而又相輔相成的兩極,並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兩者結合在一起就形成太極,就實現了黑塞理想中的偉大的和諧……5
至於小說中那母親的形象,本身就處在不斷的變化發展之中,本身就充滿了矛盾,既是幸福之源,又是死亡之源,既永遠地在生,又永遠地在殺,有著一張既慈祥又殘忍的陰陽臉,情況就更加複雜得多,因此也可以有更多的解釋。僅僅黑塞自己,就在小說中給了她諸如偉大的母親、夏娃母親(Eva-Mutter)、原母(Urmutter)以及人類之母等等稱謂。在1956年致某友人的信中,黑塞自己將她解釋為“包羅永珍的外在世界——大自然和無與倫比的永恆藝術的象徵”6,這無疑是符合實際的。此外,也還有人認為她乃是借用了容格的“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