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面子 一 命之所繫 (第7/8頁)
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因為面子尺寸懸殊太大,根本就“對不起”。儘管臣下朝見皇上,也叫面君、面聖、面奏、面諫,但其實是根本不能“面對面”的。無論君臣誰是誰非,只要皇上不同意臣下的意見,就可以隨便治臣下的罪。因為臣下還沒有開口,就先已經“對不起”了,哪裡還有平等對話、正常討論可言?
因此有“俯首稱臣”的說法。俯首,也就是不敢面對。同樣,稱王子、公主為“殿下”,稱大臣為“閣下”,稱朋友為“足下”,也是如此,意即只能遙望對方的宮殿之下或臺閣之下,或只能看著對方的腳下,都是低眉垂目,不敢正視的意思。不過,“閣下”、“足下”云云,後來已成為謙辭、敬語,並非真的“對不起”。正如自稱“鄙人”、“犬子”,都當不得真。中國人說話,但凡涉及到面子,就講不得“實事求是”。比如《儒林外史》裡寫到張鄉紳來拜望新中舉的范進,說是世先生這“華居”,“其實住不得”。這就看不懂了:既然是“華居”,為何便“住不得”?可見“華居”云云,是靠不住的;“其實住不得”,才是真話。同理,當別人稱自己的兒子是“犬子”時,也千萬別以為真是“狗娃子”。《三國演義》裡面講,孫權向關羽提出兩家聯姻,沒想到姓關的一點面子也不講,竟斷然拒絕說“虎女”豈能嫁給“犬子”。口氣倒是大得很,只可惜後來還是敗走了麥城。
面子的重要性也就在這裡:沒有面子,就無法“面對”。你不給別人面子,別人就會“對不起”;自己沒有面子,別人就會“看不起”。“看不起”和“對不起”,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卻有天壤之別。“對不起”是謙辭,本質上還是&l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