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朝暮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天地泣鬼神的橋樑了!
律風認真讀著那份十二年前的請示檔案,完完全全被撰寫它的人震撼。
他們沒有曲水灣大橋的成功經驗,更沒有超出當年建設工程水平的技術,仍舊白紙黑字地寫道:
“只要烏雀山大橋建成,國家高速就能暢通無阻地進入冰天雪地的藏區,縮短四小時的繞山路程,打通西藏與內陸的最後阻礙。”
只要、就能。
簡單兩個詞,代表著橋樑分院,必須在一座海拔2700米的山上設計出一座跨度1000米的橋樑,橋面與深谷水面距離超過600米。
哪怕是律風這樣研究過二十九座橋樑奇蹟的人,也會覺得撰寫這份請示的人異想天開!
然而,正是這份異想天開的請示,才有了烏雀山大橋滿滿一室的研究資料。
律風幾乎是懷著震驚、錯愕,去翻看後續的專案組檔案。
他每開啟一盒資料,都像開啟了一個驚嚇箱。
——烏雀山環境惡劣,冬季天寒地凍、夏秋陰雨大霧、春季風速七到八級。
——交通建設集團規劃的橋樑位置,存在嚴重山體滑坡、落石風險。
——最高海拔2700米,最低海拔1600米,峽谷全長19千米。
烏雀山的惡劣情況,清晰可見,資料詳實。
然而,這個不可思議的專案,還在繼續著勘測。
律風跳過中間整整十年的光陰,找到兩年前的檔案,都能清楚的看到——
“烏雀山受7.2級地震影響,方案三、方案四原定橋墩設計地點存在風險,有待進一步勘測研究。”
十二年過去,專案組的報告依然不斷髮回烏雀山情況。
律風慢慢翻完去年最後一份資料,終於能夠確定這個專案完全停滯了。
自從兩年前烏雀山遭遇7.2級地震,影響了方案三、方案四的落位點,這座山體的測量資料,就再也沒有新的變化。
沒有變化,代表著專案走向尾聲。
律風桌上擺滿的資料,連同十二年來勘測研究的全部檔案,默默地沉睡在冰冷的鐵皮櫃裡。
似乎每一份都在講述這個徒勞無功的專案,耗費多少人多少年的心血,最終一腔熱血,被7.2級地震澆滅。
他忽然懂得了馮主任的嘆息。
一座沒有政策阻礙的橋樑,受制於惡劣的自然環境,導致十二年沒能確定方案順利開工,那麼,再過十二年也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