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楊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乃有名之卿也。或人之意以為若與有名之卿相親附,則名可幾。下語“可幾也”三字,猶言名可幾也。不言名者,以上文既有“無名”二字,故省其文也。若揚子答或人之問,均言名不必由卿而獲。如鄭子真者,乃不附名卿而亦成名者也。
鳳鳥蹌蹌,匪堯之庭。(問明篇。)李注云:“言鳳降步於堯之庭,非堯之庭則不降步也。”案:李說非是。果如其說,則本文必需增字而後明。蓋“匪”字即古“飛”字也。古匪字與飛同,考工記:“且其飛色必似鳴矣。”先鄭注云:“飛讀為匪。”此其證也。蓋匪從非聲,非字亦從鳥飛取義,故古飛字皆作“蜚”。如史記周本紀“蜚鴻滿野”、司馬長卿封禪文“蜚英聲”是也。此文匪字蓋即蜚字之異文,義與飛同。(漢稿長蔡湛頌:“飛陶唐氏。”孔耽碑:“飛其學也。”此兩飛字,其一即“非”字,其一即“匪”字也。亦匪、飛通用之確證。)李氏不知古字通假之例,以匪為非,失之甚矣。
舉茲以旃,不亦珍乎!(同上。)宋注云:“旃,之也。言舉此諸德以議之。”俞氏樾曰:“‘旃’疑‘稱’字之誤。稱猶言也。”案:“旃”字不必改字,說文:“旃,旗曲柄也,所以旃表士眾。”蓋旃為軍中之識,引伸之即為旃表之義,猶旌字用為旌表之旌也。此文“舉茲以旃”,猶言舉兩龔、蜀莊之行以為師表也。豈必改“旃”為“稱”乎?
或問“哲”。曰:“旁明厥思。”問“行”。曰:“旁通厥德。”(同上。)李注云:“動靜不可由一塗,由一塗不可以應萬變。應萬變而不失其正者,惟旁通乎!”案:旁當訓廣。說文:“旁,溥也。”廣雅:“旁,大也。”又曰:“旁,廣也。”故荀子“旁魄”,(性惡篇。)楊注訓為廣博;莊子“旁礡”,(逍遙遊。)司馬注訓為混同;而吳都賦“旁魄論都”,文選注亦訓為寬大。蓋旁明者,猶言光明;旁通者,猶言橫通。古字“橫”、“光”二字均與“廣”同。如書“光被四表”,漢書作“橫”;詩“緝熙光明”,傳訓為廣,是也。李說未晰。(又案:“或問哲”之“哲”,與前文“允堯儃舜之重”之“”,古亦通用。彼文李注訓為知。方言云:“曉、哲,知也。”則允之“”當作“哲”矣。此文之哲則系“知”字之代詞。)假則偭焉。(寡見篇。)李注云:“至於聖人遠言遠義,則偭然而不視聽。”案:偭者,背也。離騷雲:“偭規矩而改錯。”王注云:“背也。”漢書賈誼傳應邵注同。又夏侯嬰傳曰:“面雍樹馳。”集解曰:“面,偝也。”蓋假“面”為“偭”。此文言今人所視者邇文,所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