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楊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邇言,若遠文遠言,則背之而馳。即上文“寡見人好”之義也。李注未晰。
春木之芚兮,援我手之鶉兮。去之五百歲,其人若存兮。(同上。)李注:“春木芒然而生。”宋、吳本“芒”作“芚”,溫公從之。案:易“芒”為“芚”,斯與下語協韻。序卦傳曰:“屯者,物之始生也。”說文曰:“屯象艹木之初生。”是屯象春木初生之形。古“芚”字均作“屯”,後人加艹為“芚”,遂由芚而誤作“芒”矣。
秦之有司負秦之法度,秦之法度負聖人之法度。(同上。)李注曰:“秦法已酷,吏又毒之。”案:負猶背也。戰國策秦策雲:“魏必負之。”注云:“負,背也。”釋名:“負,背也。”禮記明堂位鄭注云:“負之言背也。”史記五帝紀:“負命毀族。”正義雲:“違也。”違義亦與背同。故凡以背任物皆謂之負。(如論語“負版”,方言“負佗”,以及爾雅之“負丘”,皆是也。)此言秦有司所行者,非秦之法度;秦所行者,又非聖人之法度。(古音負與否同。否又與非為雙聲,故負字兼有非義。)下文言“秦弘違天地之道”,即指背聖人之法言也。
若是,則仲尼之開跡諸侯也,非邪?(五百篇。)宋鹹曰:“開,開布也。”俞氏樾曰:“開,通也。以孔子歷聘諸侯為通跡也。”案:爾雅釋言:“愷、悌,發也。”郭注云:“發,發行也。”此愷悌與釋詁樂易之訓不同。詩齊風雲:“齊子豈弟。”箋雲:“此豈弟猶言發夕也。豈讀為闓。弟,古文尚書以為‘圛’。圛,明也。”孔疏申其義曰:“上言發夕,謂初夜即行。此言闓明,謂侵明而行。”(案:闓亦有明義,方言:“暟,臨昭也。”蓋侵明而行,義取臨昭,故曰闓圛。)蓋“闓”即“豈”字之正字。又與“開”通,方言云:“閻、苫,開也。楚謂之闓。”是開、闓古通之證。此文開跡與發軔同,言孔子歷聘諸侯,數往來於列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