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爾曼·黑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漢斯卻答以:“這我做不到,校長先生。”“你做不到,那是為什麼?”“因為他是我的朋友……”寥寥數筆的一問一答,就勾勒出了漢斯與海爾納之間的友情。校長被迫改變策略,下令禁止海爾納繼續陪伴漢斯一起散步。這一禁令引起了海爾納與校長的激烈爭吵。“誰也無權禁止他們交往”這句話激怒了校長,結果海爾納受到禁閉處分。作家進一步深化海爾納這個令人喜愛的形象。為了友誼,他要讓校長看看“他的意志勝過命令和禁令”。他終於以行動予以反抗,受罰的第二天就逃出了神學校窒悶的牢籠。
這一細節揭示了漢斯和海爾納的內心世界,深化和豐富了這兩個互為補充的人物形象。
小說的結局是海爾納因出逃之事拒絕悔過而被開除。漢斯因病輟學回家,後來在工廠當學徒,在一次偶然的機會里結識了鞋匠師傅的侄女愛瑪,與愛瑪的愛戀為他艱辛的學徒生活增添了樂趣,不料,愛瑪不久不辭而別,返回她的家鄉。漢斯在羞愧和痛苦之餘,投河自盡,結束了短暫的一生。
這裡不妨讓我們來對照一下作者少年時的經歷,就不難看出黑塞所採用的理想中的自我和現實中的自我的雙重自我刻畫的藝術特色。
童年的黑塞天真活潑,聰明伶俐。父母說:“他是個不尋常的、難於駕馭的早熟孩子,有特殊的理解能力,喜歡觀看天空的浮雲,愛好作畫,也能歌唱,他是使父母、教師煩惱和憂慮的根苗。”2一八九一年他考入神學校,學校對他雖沒多大的吸引力,但他的學習成績始終名列前茅,從表面看,似乎他力求繼承父業,其實他不堪忍受神學校的僵化教育。正如他在《我的傳略》中所說:“我生來像羔羊般溫順,又像肥皂泡那樣易於擺佈……卻反對任何形式的告誡,尤其在青年時代,這種告誡總引起我的倔強反抗。”3
作者在本書中逼真地再現了他自身的經歷,甚至還選取了不少令人難忘的細節。例如:漢斯與黑塞一樣透過了六月份在州府舉行的“邦試”後在家鄉小鎮度過了七個星期歡樂愉快的假期,九月份到達毛爾布隆神學校後又被安排在黑塞當年呆過的希臘室,他也像黑塞一樣迷戀於荷馬、拉丁文和歷史,甚至連與同學角逐捱揍等細節都全然相仿。由此可見,作者盡情抒寫了自己這一段飽嘗辛酸的生活歷程。無疑,他以毛爾布隆時期的自己為原型塑造了漢斯。漢斯·吉本拉特就是體現了他痛苦地順應現實的一面,而赫爾曼·海爾納則是在博爾浴場就醫和進入社會受折磨,體現了在彷徨中進行反抗的黑塞的自我寫照。
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