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爾曼·黑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輪下》既是作者經歷的回顧,更是當時德國青年一代彷徨苦悶、企求解脫的精神狀態的反映。作者把主人公的命運與資本主義社會腐朽的教育制度和社會現實聯絡起來,對漢斯所屈服的,就連黑塞本人也幾乎要屈服的強權:學校、神學和權威,作了無情的揭露和控訴,其意在“把自己從不愉快的回憶中解放出來”4。
黑塞面對現實,正視人生,可是現實社會的倫理道德、習俗風尚在不斷摧殘著眾多的美好事物,基於這種認識,他塑造的聰慧、溫順、功名心切的漢斯之必然遭受戕害也是意料中事。黑塞在苦悶中對現代文明社會產生懷疑,不斷地尋找一條通向真正自我的道路,追求著更美好、更崇高的境界。因而,海爾納隻身衝破牢籠,踏上社會,探索人生道路,也正體現了作者的自我。這樣,漢斯和海爾納這一對朋友——現實中和理想中的人物——便融為一體。黑塞採用這種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具體地說,他用一主一次,一個形象襯托另一個形象這種組合的形式使其作品更為親切感人。他早期作品中的主人公幾乎都來自於他自己的原型,書中主人公的親密朋友幾乎也都是他曾經喜愛或者期望中的理想人物。不過,《在輪下》比起《彼得·卡門青特》來更臻成熟。
《彼得·卡門青特》中的主人公被迫應時順勢,幾經曲折,最終歸返故里,其摯友裡查德則不幸溺死在水中。它暗喻著黑塞這時的一切努力都化為泡影。《在輪下》中雖則也安排了一生一死的結局,但是倖存者海爾納已是一個敢於違抗習俗,褻瀆神明的反叛者。顯然,黑塞作品裡的社會批判內容有所增加,這也顯示了作者力圖從悽切的往事中振作精神以期待光明。
《在輪下》的藝術特色還表現在作者善於把樸實無華的、簡潔通暢的口語與對生活的詩情濃郁的描述結合起來,把家鄉妍麗多姿的生活畫面刻畫得十分動人,無論是古老的石屋、秋天酣美的果汁,還是河岸的垂釣、綺麗的夜晚,都蘊含著一種沃土的清香,產生誘人的藝術魅力。更值得一提的是黑塞以景寓情的表現手法。他沒有直接說出漢斯投河自盡,而是寓意深長地點了一筆:“寒冷的淡藍色的秋夜俯視著他那在黑暗中漂流而去的瘦弱身體。”淡淡幾筆給人留下了悲涼悽切之感。
小說的結尾更表現了作者匠心獨具的藝術魅力。你看:“小城上空是一片歡快的藍天,山谷裡河水在閃耀,長著樅樹的群山柔和蒼翠,一望無際。鞋匠悲傷地苦笑著,挽著吉本拉特先生的手臂。吉本拉特先生由於此刻的寂靜,由於此刻充滿奇特痛苦的思想,正猶豫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