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風尚 人與自然 (第4/4頁)
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秋帖》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433I57.jpg"/>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乾隆帝酷愛書法,在自己臥室旁設一小暖閣,用以珍藏三幅世之所稀的名帖,供他時時把玩。此閣名為三希閣,此三帖喚作三希帖。乾隆帝視《快雪時晴帖》為三帖之首,在帖前題寫了“神乎其技”四個大字。《快雪時晴帖》共二十八字,被譽為“二十八驪珠”。
天人依然合一,然而意味不同。
這是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大轉折,人與自然的關係從道德和政治的一變而為審美的,由此產生的文明成果則是山水畫和山水詩。儘管它們要到隋唐以後才蔚為大觀,但東晉卻無疑在觀念上開啟了先河。
轉變並不奇怪,因為魏晉是一個唯美的時代,而最漂亮的活法則莫過於自然。事實上魏晉人熱愛自然界,就因為它自然。自然在漢語中,原本就是“天然如此,無須人為”的意思。能做到這一點的,則非自然界莫屬。所以日本人用“自然”來翻譯nature,也很自然。
然而正如中國的山水畫不能理解為西方的風景畫,魏晉對自然的發現也與科學無關。在人們眼裡,自然界仍然是人類社會的一部分,是有意志力和人情味的。因此,當他們不再將自然界道德化和政治化以後,發展起來的便是自然科學以外的兩種精神文明。
這就是哲學和藝術。
[26]謝鯤對嵇紹和衛玠的欣賞,均見《世說新語·賞譽》。
[27]以上見《晉書·衛玠傳》,《世說新語·容止》及劉孝標註引《玠別傳》。
[28]見《世說新語·容止》。
[29]見《世說新語》之《方正》、《簡傲》。
[30]分別見《世說新語》之《容止》、《賞譽》。
[31]見《世說新語》之《賞譽》、《傷逝》。
[32]見《世說新語·賞譽》。
[33]見《世說新語·容止》。
[34]見《世說新語》之《言語》、《賞譽》。
[35]見《世說新語·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