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蓬論 (第2/4頁)
賈平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種意義上講,文學不再僅僅是普及性的了。藝術來源於生活,生活卻決不等於藝術。寫什麼的問題固然十分重要,怎麼寫的問題也同樣要十分重視。因而,陝西的作家初發勢猛,過後勁則不足,往往在突破之時陷於困境。
如若上面三點能成立,我們應該按“面對著永恆或沒有永恆的局面”的說法,我便要具體針對王蓬的創作再發一點妄論。
陝西為三塊地形組成,北是陝北黃土高原,中是關中八百里秦川,南是陝南群山眾嶺。大凡文學藝術的產生和形成,雖是時代、社會的產物,其風格、流源又必受地理環境所影響。陝北,山原為黃土堆積,大塊結構,起伏連綿,給人以粗獷、古拙之感覺。這一點,單從山川河流所致而產生的風土人情,又以此折射反映出的山曲民歌來看,陝北民歌的旋律起伏不大而舒緩悠遠。相反,陝南山嶺拔地而起,灣灣有奇崖,崖崖有清流,春夏秋冬之分明,朝夕陰晴之變化,使其山歌便忽起忽落,委婉幻變。而關中呢,一馬平川,褐黃凝重,地間劃一的渭河,亙於天邊的地平線,其產生的秦腔必是慷慨激昂之律了。於是,勢必產生了以路遙為代表的陝北作家特色,以陳忠實為代表的關中作家特色,以王蓬為代表的陝南作家特色。這三位作家之所以其特色顯著於文壇,這種地理文賦需要深入研究。是不是可以說,陝西的作家不能形成統一流派,是有這個原因的?這也是不是陝西作家陣容不整齊的一個表面現象?歷來的文壇,作家在做人上應團結親愛,是好友,在事業上應爭先恐後,是情敵。而陝西的作家最具備這種條件。論其優秀作家,自古中外只能比較其特色,而不能判之高下,只能劃為愛與不愛,不能妄斷其良劣。但目前陝西的作家,皆處於未成熟階段,極需要解決的則是不能自己侷限自己。立足於自己的地域,而知其長處優勝,曉其短處不足,兼收幷蓄。也正於此,我覺得研究王蓬的創作,就更有其意義了。
王蓬原籍西安。也便是說,他在關中地面上誕生和度過了童年。因社會的原因,家庭的遭遇,他來到了陝南。在陝南他不是個匆匆的過客,而是一呆幾十年的耕作農民。關中是黃土沉澱,壅積為源,屬黃河流域。陝南是青山秀水,屬長江流域。他因此具備了關中黃土的淳厚、樸拙和陝南山水的清奇、鍾秀。而幾十年的社會、家庭、愛情、個人命運的反反覆覆,曲曲折折,風風雨雨,使他沉於社會的最基層,痛感於農民的喜、怒、哀、樂。這就是說,他首先是一個農民,一個不得志的農民,而後才是一位作家。作為作家的這一種生活的體驗,無疑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