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遠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地展現因果報應、求福消災、豐衣足食、繁衍子孫等內容,與民眾非常親近。除了壁畫和雕塑外,莫高窟還是當地民眾舉行巡禮齋會的活動場所,也是享受日常娛樂的遊覽場所。但是,這種大眾化趨向並沒有使它下降為一個鄉村廟會,因為敦煌地區一直擁有不少高僧大德、世族名士、博學賢達,維繫著莫高窟的信仰主體。
於是,在莫高窟,我常常走神。不明亮的自然光亮從洞窟上方的天窗中淡淡映入,壁畫上的人群和壁畫前的雕塑融成了一體,在一片朦朧中似乎都動了起來。在他們身後,彷彿還能看到當年來這裡參加巡禮的民眾,一群又一群地簇擁著身穿袈裟的僧侶。還有很多畫工、雕塑家在周邊忙碌。這麼多人漸漸走了,又來了一批。一批一批構成一代,一代代接連不斷。
也有了聲音:佛號、磬鈸聲、誦經聲、木魚聲、旌旗飄蕩聲、民眾笑語聲,還有石窟外的山風聲、流水聲、馬蹄聲、駝鈴聲。
看了一會兒,聽了一會兒,我發覺自己也被裹捲進去了。身不由己,踉踉蹌蹌,被人潮所挾,被聲浪所融,被一種千年不滅的信仰所化。
這樣的觀看是一種暈眩,既十分陶醉又十分模糊。因此,我不能不在閉館之後的黃昏,在人群全都離去的山腳下獨自徘徊,一點點地找回記憶、找回自己。
晚風起了,夾著細沙,吹得臉頰發疼。沙漠的月亮分外清冷,山腳前有一泓泉流,在月色下波光閃爍。總算,我的思路稍見頭緒。
三
記得每進一個洞窟,我總是搶先走到年代標示牌前,快速地算出年齡,然後再恭敬地抬起頭來。
年齡最高的,已經一千六百多歲,在中國歷史上算是十六國時期的作品。壁畫上的菩薩還是西域神貌,甚至還能看出從印度起身時的樣子,深線粗畫,立體感強,還裸著上身,餘留著恆河岸邊的熱氣。另一些壁畫,描繪著在血腥苦難中甘於捨身的狠心,看上去有點恐怖,可以想見當時世間的苦難氣氛。
接下來應該是我非常向往的魏晉南北朝了:青褐的色澤依然渾厚,豪邁的筆觸如同劍戟。中原一帶有那麼多瀟灑的名士傲視著亂世,此時洞窟裡也開始出現放達之風,連菩薩也由粗短身材變得修長活潑。某些形象,一派秀骨清相,甚至有病態之美,似乎與中原名士們的趣味遙相呼應。
不少的場面中出現了各種樂器,我叫不全它們的名字。
有很多年輕的女子衣帶飄飄地飛了起來,是飛天。她們預示出全方位舞動的趨勢,那是到了隋代。一個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