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第二十五歌中,詩人生動形象地描繪了一幅靈魂結構圖,這幅畫面是作者透過多年的探索與創造而感悟出來的。
當“我”看到幽靈們消瘦的體形而感到不解時,詩人史泰喜斯為“我”描述了人的靈魂從起源、誕生,到獨立、發展的全過程。在過程中,靈和肉緊密相依,一個是另一個的鏡子,二者構成正反兩面。比如說,幽靈的精神食糧正好是肉體的飢餓(節制),人越飢餓,精神上越滿足,所以幽靈的滿足以飢餓的形式表現出來。靈魂是從神秘的真理之鄉產生,這個神秘的地方卻是由肉體的精華轉化而來。經歷了精煉的靈魂發展出隸屬於它的“肉體”的器官,變成一股“力”,然後開始獨立發生作用,並有了自我意識。那就像太陽的熱力同葡萄汁相結合產生酒的過程。真正的超脫髮生在靈魂擺脫肉體之際,出了竅的靈魂從此以後可以更為自由地表演,並無師自通地看到自己的“行程”。
等到在那邊的空間裡安定下來時,
它把自己成形的力量向四邊輻射,
在形狀和數量上與活的身體相同……
[97]
看不見摸不著的靈魂卻有結構的力量,這個力,就是理性之力與野性之力的結合,它能夠將“空氣”(虛無)印出自己的形狀來,這被印出的形狀就是靈魂的形態。它具有肉體的一切表徵,可又完全不同於肉體,因為它屬於超脫了的精神。所以“我”看到的幽靈全都具有世俗的喜怒哀樂,可又全都處在崇高理性的觀照之下。哪怕說出同世俗中一模一樣的話,在這裡也具有相反的含義。所謂“鏡子”,暗示的是世俗與虛無之間的事物。所以一個靈魂是否有創造力,既由生命力決定,也由後天的精煉(出自自由意志的飢餓訓練)決定。而只要它看見了自己的“行程”,退路也就沒有了。除了越來越飢餓,越來越純粹之外,任何的倒退都是滅亡。在無路之路上行走的幽靈,只能用烈火當治療,用飢餓當飲食,以達到精神的聖潔。
詩人在十四歌中描寫了人性的醜惡和不可救藥、原始之力對於人性的破壞作用之後,緊接著又在第十五歌中描寫了人應該怎樣將惡變善,在矛盾鬥爭中奮起,迎接理性的洗禮。
接受真理的過程是艱難的,因為耀眼的真理之光使人沒法正視,而將自身的滔滔罪惡轉化成源源不斷的善的源泉就更加痛苦。對於愛的信念是這個過程中惟一的精神支柱。一旦進入天國事物的領域,人就得換一副眼睛——世俗慾望必須變成惟一的對於天國的愛,饕餮的習性要變成飢餓療法。在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