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小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害先生者害吾黨,多見其不自量耳。”[64]《民主報》發表評論道:“所謂政黨內閣,實吾黨一致主張,而宋君服從大多數之主張以發皇之。宋君之引人嫉視,即以其主張政黨內閣,為偏袒總統制者所不利也。刺宋君者以為宋君被刺,或者吾黨政策為之一變,因而採取總統責任制,以為行政專橫之機會;孰知宋君雖死,吾黨以平等、自由、博愛主旨製造鞏固強大共和國家之心不死,且氣愈激而愈勝,志愈挫而愈堅……反對者竟以為去一宋君,遂可遏抑吾黨主張,曷思革命未成,吾黨已死之宋君不可勝數,革命依然成功;而今而後,繼宋君而起者大有人在,未來之宋君正復無限,況政黨內閣為二十世紀政治上一般之趨勢,又為民國最適宜之制度乎?……宋君雖死,又何損於吾黨之主張乎?”[65]《國風日報》亦謂:“凡一大政黨之主張,決未有因一人之生死去留為轉移者。鈍初死……實未見與國民黨之前途與吾黨所主張之政黨內閣有若何之損傷。何以故?國民黨中如宋鈍初其人者,尚有大多數在也。”[66]類似評論尚多,均將矛頭指向袁、趙,卻不知袁、趙亦明其理,並未主謀殺宋。
第四,國民黨的政黨內閣主張的確對袁世凱的權力構成威脅,但袁世凱並非沒有應對之策,其中一個重要策略,即是聯合或操縱其他各黨,乃至國民黨內的遊移分子,在國會內形成一股由袁主導的力量,從而與國民黨形成對峙,乃至奪取組閣權,同時為總統選舉做好準備。
袁世凱對這一策略深有考慮。他曾對工商總長劉揆一講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政黨內閣殆不成問題也,國會開後視誰黨議員佔多數,內閣即應歸誰黨組織之,餘何容心焉。”[67]其時,共和黨、民主黨、統一黨一直謀劃三黨聯合對付國民黨,原立憲派領袖梁啟超於1913年2月24日加入共和黨,成為三黨對付國民黨的主導人物,並計劃推出自己的組閣人選。[68]袁世凱自然也不會坐視國民黨一黨獨大,所以至少在宋教仁被刺前一個月,他就已經在活動,“欲挾數個不以黨名之團體併入三黨(指共和黨、民主黨、統一黨——引者)而利用之以為武器”。[69]很快,袁世凱就和梁啟超建立了聯絡。梁啟超在3月7日一封信中就曾提到,“黨界大有更動,項城或將加入共和黨”。[70]在3月15日一封信中又寫道:“黨事大有進步,項城入黨已決,稍待當發表,民主、統一亦聯合也。”[71]在3月18日一封信中更明確說:“三黨合併已定議,吾入京數日後即發表。”[72]雖然由於刺宋案突發,袁世凱入黨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