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王績和王通 (第1/2頁)
妖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王績(585年—644年),字無功,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人。他是中國唐代詩人,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唐初大詩人王勃的叔祖。
王績自幼好學,博聞強記。隋朝大業年間,他因品德高尚和清正廉潔被推薦,擔任秘書省的正字官,後來還做過六合縣的縣丞。但他性格孤傲,酷愛飲酒,經常因此受到責難。當時天下大亂,王績藉口生病,辭官回到家鄉。之後,他在中原、吳、越等地流浪。
到了唐朝武德五年(622年),他又被召回朝廷,擔任門下省的待詔,朝廷特別允許他每天可以喝一斗酒,因此人們稱他為“斗酒學士”。貞觀四年(630年),因為他的哥哥王凝得罪了朝廷大臣,王氏兄弟都受到了排擠,王績再次藉口生病回到家鄉。貞觀十一年(637年),因為家裡貧困,他又出來做官,成為了大樂丞。但不到兩年,他又辭官回到家鄉,親自耕種田地。
王績在文學上繼承了阮籍、陶潛以及庾信的傳統,用詩歌表達情感和志向,同時也受到薛道衡、盧思道、楊素的影響。他喜歡寫飲酒和田園生活的詩篇,以此抒發才華未被認可的失落感。他的詩歌風格樸實清新,語言寧靜自然,摒棄了梁陳時期的浮華雕琢,為當時的詩歌帶來了新的風尚。其《野望》和《秋夜喜遇王處士》兩首詩最為著名,《野望》是早期出現的成熟的五言律詩之一。他還著有《醉鄉記》《自撰墓誌銘》《五斗先生傳》等作品。王績被後世譽為五言律詩的奠基人,在中國的詩歌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王通(公元584—617年),字仲淹,隋絳州龍門人,是隋代大儒、思想家、教育家。其孫是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生平經歷:
早年求學有成:王通出生在官宦世家,自幼受家學薰陶,讀書勤奮,對儒學經典鑽研極深。他曾向多位名師學習,精習《詩》《書》《禮》《樂》《春秋》等經典,十五歲時學業已有小成。
仕途坎坷:隋文帝仁壽四年(604年),20歲的王通到長安見隋文帝,提出“太平十二策”,但未被採納。後經同鄉薛道衡推薦,任蜀郡司戶書佐、蜀王侍郎等職,不久後棄官歸隱。隋朝廷曾四度徵召,他始終不仕。
講學著書:歸鄉後,王通於家鄉北山白牛溪聚徒講學,弟子眾多,時稱“河汾門下”,他還被尊為“王孔子”。他用九年的時間鑽研六經,撰《續六經》。大業十三年(617年),王通病逝於龍門縣萬春鄉甘澤裡第,弟子私諡為“文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