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官僚政治 科舉 (第4/4頁)
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比如西域,比如吐蕃。
[16]本節所述據《新唐書·選舉志》,亦請參看王凱旋《中國科舉制度史》,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劉後濱《從三省體制到中書門下體制》,翟國璋《中國科舉詞典》,楊波《長安的春天》。
[17]關於中國古代科舉制度與現代公務員制度的關係和區別,詳請參看任爽、石慶環《科舉制度與公務員制度》。
[18]見王定保《唐摭言》卷二。其實此事只能看作傳說,白居易薦徐而抑張,很可能因為徐凝為人穩重,張祜放蕩不羈。杜牧《登池州九峰樓寄張祜》即稱:誰人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侯。請參看楊波《長安的春天》。
[19]見《唐摭言》卷九。
[20]請參看劉後濱《從三省體制到中書門下體制》,描述科舉制度本質特徵的十六個字也出自該文。
[21]隋煬帝設定進士科是在大業二年(606),也就是他即位之初。
[22]見《唐摭言》卷一。
[23]實際上,進士一詞在唐代有兩個概念,一個指考試的科目,一個指考生的身份。在唐代,但凡州縣推薦到長安參加尚書省考試的生員和鄉貢,都叫進士。如果放榜時榜上有名,就叫及第進士,也叫新進士。透過吏部考試後,則叫前進士(意思是以前是進士,現在過關了)。後來,秀才科被廢,明經科衰落,進士科一枝獨秀,進士又有了新的含義。宋代,凡參加進士科考試的都叫進士。透過殿試以後,則按成績分為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三等。到明清,殿試合格者分為三甲。一甲三人,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其實榜眼原本是兩個人,意思是金榜的兩隻眼睛。唐代杏園探花的探花使也原本是兩個人,後來又有一個人要求參加,變成三個人。結果到明清,榜眼就變成第二名一人,第三名一人則俗稱探花。
[24]見孟郊《登科後》。
[25]見趙嘏《殘句》。
[26]見《唐摭言》卷一。